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出处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释义我读过了却不能完全理解,只有归来询问嵇康。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作品简介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寺。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道士骑着白鹿、手持丹经的神秘形象,以及诗人自己向道士求丹经、向嵇康请教等情节,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幽远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道教思想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仙境和神秘事物的向往与敬畏。

创作背景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昌龄对道教思想的探索和追求有关。在唐代,道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王昌龄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向道士询问《周易参同契》的内容,表达了自己对道教炼丹术和长生不老之道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七绝圣手)

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