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

疾风吹征帆,倏尔向空没。

千里在俄顷,三江坐超忽。

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

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送别从弟孟邕的诗作,前四句写征帆远去,后四句写别离情怀,表现了诗人对孟邕科举落第的深切同情与自我境遇的共鸣。诗以律法入古,诗调悲苦,读之恻然。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疾风(6)征帆(7)倏尔(8)向空(9)

猛烈的大风鼓动着远行的船帆,瞬息之间船只便消失在远方的天际。

千里在俄顷(10)三江(11)(12)超忽(13)

仿佛只是片刻就已经跨越了千里,那浩渺的三江也自然远远抛在身后。

向来共欢娱,日夕(14)楚越(15)

我们曾经共同度过了那些欢乐时光,可一昼夜间就分别去往了楚地与越地。

落羽(16)分飞(17),谁能不惊骨(18)

你我如同失去羽翼的鸟不得不各自纷飞,在这别离中谁又能不感到惊心。

注释

(1)从弟:同祖伯父或叔父之子。

(2)邕:孟邕,生平不详。

(3)下第:科举应试不中曰下第。

(4)寻:寻幽访胜。

(5)会稽:秦时县名,唐代为越州州治,今为浙江绍兴市。

(6)疾风:急速大风。

(7)征帆:远行之船。

(8)倏尔:疾速,转眼之间。

(9)没:消失。

(10)俄顷:顷刻之间。

(11)三江:钱塘江附近三条江水的合称。《国语·越语》:“吴之与越也,三江环之。”韦昭注:“三江,松江、钱塘江、浦阳江。”这里用以借指越州一带。

(12)坐:顿然之间。

(13)超忽:旷远之貌。

(14)日夕:犹言旦夕之间。

(15)楚越:楚国和越国。在此指楚地与越地,实指襄阳与会稽。

(16)落羽:从高空落下之鸟,比喻科场失意之人。

(17)分飞:喻离别。

(18)惊骨:极为惊心。江淹《别赋》:“意夺神骇,心摧骨惊。”心、骨互文同义。

创作背景

《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赴越之前。孟邕应试不第,要去寻访会稽,孟浩然到江边相送而作此诗。

文学赏析

仕进无门而在乡间困守寂寞的诗人,对从弟孟邕落第的痛苦,可谓感同身受。在这首送从弟赴会稽游览遗闷的诗中,抒发出强烈深沉的悲哀。诗的起句“疾风吹征帆”,笔挟疾风,破空而来。紧接着写从弟的征帆倏忽间向空而没,兄弟俩将相隔千里之遥。“疾风”直贯前四句,将诗人惜别的悲痛写得惊心动魄。颈联把往日兄弟共欢娱的情景与即将远隔楚越作对比,令人黯然神伤。结尾总揽一笔,以“落羽更分飞”喻兄弟二人既失意又分离的苦境,发出“谁能不惊骨”的慨叹。诗人以律法入古,中两联对仗,却有意选用短促斩截的人声字作韵脚。诗调悲苦,读之恻然。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诗星)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

参考资料

  • [1]柯宝成.孟浩然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3.54-55
  • [2]李怀福.孟浩然诗集评注.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71-72
  • [3]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