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晚年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描绘了颍州西湖一年四季,各个时节美景不同,游人络绎不绝的美景;下片写西湖黄昏的时刻倚栏向西天远眺,单间芳草斜阳,一片瑰丽,水远烟微,引人遐想。全词通过动静交错,以动显静的写法,描绘了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景中寓情,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译文注释
译文
何人解赏(2)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3)。贪向花间醉玉卮(4)。
哪个人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西湖一年四季、一天中任何时候都是美景。驱车去追寻,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谁知闲凭阑干(5)处,芳草斜晖(6)。水远烟微。一点沧洲(7)白鹭飞。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的交错迷离中,绿草斜阳正美。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注释
(1)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2)解赏:懂得欣赏。
(3)飞盖相追:此句化用曹植《公讌》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飞盖:指奔驰的马车。盖,车篷。
(4)玉卮:玉做的杯子。卮,饮酒的圆形器皿。
(5)阑干: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此指水气交错的样子。
(6)晖:阳光。
(7)沧洲:水边的陆地。
创作背景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定居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此词为其中之一。
文学赏析
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 作为西湖的老熟客,作者就在这首词中用审美的语言把西湖的好处给介绍出来。
上片写西湖的第一点好处在于“佳景无时”,即一年四季风景皆佳,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各有各的妙处;一天之中,无论晓景、午景、黄昏之景,也都各具特色。正因为如此,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有车马载着游客翩翩而至。人们往往在花间饮酒,用醉眼观景,直至尽兴方归。
下片说西湖虽然“佳景无时”,但好中选好,最妙的还是黄昏之景。闲倚栏杆向西天远眺,单间芳草斜阳,一片瑰丽;水远烟微,引人遐想;而最让人感到惬意的是,水边草地上,高洁潇洒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末两句营造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欧阳修晚年定居颍州,目的就是在这里度过他的桑榆晚景,他对西湖黄昏之景情有独钟,这是符合一个垂暮老人的心理常态的。
作者写西湖美景 ,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把西湖描绘得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从中足见作者乃词坛写景高手。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刘扬忠.欧阳修诗词.北京.中华书局.201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