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译文注释
译文
粗缯(1)大布(2)裹(3)生涯(4),腹有诗书(5)气(6)自华(7)。
平日里穿着粗制的丝织品和粗劣布衣,所有学问都在胸中气质高雅光彩夺人。
厌伴老儒(8)烹瓠叶(9),强(10)随举子(11)踏槐花(12)。
厌倦了陪伴着老先生过清淡的苦日子,立志要跟随举子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囊空不办(13)寻春马(14),眼乱行看择婿车(15)。
口袋里没钱就不去置办那些高头大马,只用眼睛看那目不暇接的“择婿车”。
得意(16)犹堪夸世俗,诏黄(17)新湿字如鸦(18)。
高中皇榜时就可以向世俗的人夸耀了,诏书上如鸦黑字一定会写着你的大名。
注释
(1)粗缯:粗制的丝织品。
(2)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
(3)裹:这里指经历。
(4)生涯:人生的境遇和其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泛指书籍。这里指才华、学识。
(6)气:指人的外在精神气色。
(7)华:这里指人气质高雅。
(8)老儒:对年老学子的称呼。
(9)瓠叶:瓠的叶子,可作菜用。据载,东汉刘昆有学生五百多人,每年春秋两度祭祀,常常准备好各种礼仪并用木瓠的叶子作祭祀品。瓠,葫芦、冬瓜等的总名。
(10)强:勉强。
(11)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12)踏槐花:旧时考试是在秋天举行,夏季槐花黄的时节正在忙于温书应考,故有“槐花黄,举子忙”的谚语。
(13)囊空不办:语出《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14)寻春马:唐代新科进士有头簪鲜花,骑马踏春的习俗。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即写此事。
(15)择婿车:唐代科举风俗,放榜那天,新科进士要在曲江宴会,公卿门阀之家常常装饰车马,前来选婿。这句暗示董传尚未娶妻。
(16)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17)诏黄:诏书。因诏书是用黄麻纸书写,故称。
(18)字如鸦:常指乱涂或书法拙劣,这里指诏书上写的黑字。语出唐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文学赏析
此诗称许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皇榜得中。《和董传留别》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一开端,就吟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经典地阐释了读书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粗缯大布”,说明董传家贫,穿不起一般读书人穿的绫罗绸缎,同时,也说明董传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诗人这样描写董传,不是嘲笑他的贫穷,而是真诚地赞美董传宁肯吃得差、穿得差,也要读好书、力求上进的品性。“裹生涯”,形象地把董传的清贫之态描写了出来。尤其是一个“裹”字,极其传神,也极有画面感,生动地刻画出穷人家的男儿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依然热爱读书的形象。“腹有诗书”,诗人自己热爱读书,对读书的用途自然理解深刻,所以,这四个字意在说明一个人的高雅气质来自哪里。“气自华”,原来,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够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华丽气质。“气”,即“气质”,是一个人由内及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高雅举止。“华”,是一种只能由自身修养而来的气质,一种无法复制或模仿别人的高责而华美的仪容仪态仪姿,一种让别人一看到你,就会觉得你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这是一种由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这种气质,与金钱和权力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你所掌握的知识把你洗练出来的一种儒雅之气。“自”是全句的重心所在,它强调华美的气质是由自己修炼而来,是你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它把“腹有诗书”和“气华”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了,使得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同时进步阐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无论一个人多么贫穷,只要他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终将会变得精神熠熠、气质非凡。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赞美董传安贫但追求上进的品质,说明董传是一个有高远志向的人。“厌伴”与“强随”相对应,“老儒”和“举子”相对应,“烹瓠叶”和“踏槐花”相对应,通过这种两两对应的比较,来说明董传一心向上的阳光心理。同时,“烹瓠叶”借用《诗经·小雅·瓠叶》的典故,更加形象地描绘出董传渴求新知识的愿望。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虽然使用既诙谐又真诚的语言,劝慰自己的朋友董传,贫穷并不会影响到你高中皇榜,只要能够进士及第,你不用骑着高头大马,一样会被有权有势人家的姑娘相中。“寻春马”,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说明一个人一旦登科,即便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也会很容易就会被人们发现,再一次强调读书对于一个贫家子弟的重要性。“择婿车”借用王定保在《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中记载的唐代进士放榜的当天,公卿家凡是有待嫁女儿的都倾巢而出,满城观看,选取佳婿,以此鼓励董传积极进取,同时也描绘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状态,人们普遍对读书人认可度较高,整个社会对“科举”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读书人的评价标准就是“进士及第”。“眼乱行看”,尽管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社会现实。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继续鼓励并预祝董传能够金榜题名,让昔日那些认为他家贫而小瞧他的世俗之人看看他扬眉吐气的样子。最后这两句似乎与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些许的矛盾,其实,无论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抑或对于某一个体来说,“贫穷”永远是制约其发展的“紧箍咒”。所以,诗人也没有脱俗,又对当时的这一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和董传留别》整首诗语言既朴素又带有一点诙谐;对仗工整,但又极其注重用典;而且,用典之巧、之妙,堪称高手中的高手;意蕴含蓄,却深刻描摹出了社会的现实。足见诗人社会生活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这正应了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潘亚萍.古诗文注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3
- [2]白彩玲 等.历代诗歌(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35
- [3]杨雪编著.苏轼诗词集[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