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从登封途中作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

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

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才。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扈从登封途中作》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描述了武则天登嵩山时的盛大场面。诗的首联用一个“壮”字概括登山声势之浩大;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登山的浩大场面,笔法生动;尾联诗人自谦才疏学浅,言皇恩浩荡,结构完整。全诗八句共四十字,即事即景,对仗工巧,锦绣成文,壮阔沉雄,气象宏大。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帐殿(1)(2)崔嵬(3)仙游(4)(5)哉。

帐幔锦帷在巍峨的嵩山上层层铺开,仿佛神仙驾游云端,盛况非凡。

晓云连幕(6),夜火(7)(8)

清晨登临时,云雾与绣帐一同舒卷,如梦如幻;夜晚下山时,灯火与星光交织,好像银河回转,大地灿烂。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9)来。

千旗飘动,遮天蔽日,山谷也显得幽暗;天子车驾到来,山中响起高呼万岁的声音。

扈从良可赋(10),终乏掞天才(11)

我有幸跟随皇上出外巡游,非常值得赋诗赞颂,但终究还是缺乏光彩耀天的才华。

注释

(1)帐殿:皇帝出巡所住的用帐幔搭建的临时宫殿。

(2)郁:繁盛美丽。

(3)崔嵬:高大巍峨。

(4)仙游:像神仙一样出游,这里形容皇帝出巡。

(5)壮:壮观。

(6)卷:舒卷。

(7)杂:混杂。

(8)回:回旋。

(9)万乘:皇帝的车马。

(10)良可赋:实在值得赋诗一首。

(11)掞天才:光耀照天的才华。

创作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腊月,武则天前往嵩山祭天,诗人随行。在祭祀完毕后,诗人为颂扬这一盛事,在回登封途中作了《扈从登封途中作》这首诗。

文学赏析

《扈从登封途中作》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帐殿的壮观。 “帐殿郁崔嵬”,实际上写了三样景物。一是“帐殿”,即皇帝出游以锦帐围成的所谓宫殿;一是葱郁的树林,即诗中的“郁”,一是“崔嵬”,高大的山。一句诗将三样景物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即是帐殿坐落于布满林木的高山上, “帐殿”是中心景物。“仙游实壮哉”,这是脱口而出的赞美之词。

颔联描写景色。“晓云连幕卷”,这是早晨的景色:那清晨的彩云看上去似与锦帐难分,在一起卷动,给读者以连幕卷的感觉。“夜火杂星回”,写晚间景色。帐殿及其周围的灯火看上去似与天上的星星混杂在一起,好像与星星一起在运转、在闪动。这两句是以早晨的彩云、晚上的星星作映衬,描写帐殿所处地势之高。“卷”“回”都是动态描写,因而景色也是壮观的。

颈联写天子车驾及随从人员在山谷中出现的情景。“谷暗千旗出”,这是指山谷幽暗,车驾在山谷中行走,忽然看到许多旗帜出现在眼前。“山鸣万乘来”,写扈从队伍人马喧闹,山谷回应,知道是天子的车马到了。这两句是从车驾在山中行进的角度写天子出巡的壮观。

尾联叙感想。上面的景象如此壮观,场面如此之大,的确可以向皇上献赋颂德,只因自己没有很高的才能,不能写得很好。尾联以自谦之笔点题,突出了颂圣之意。

《扈从登封途中作》虽为取悦皇帝而作,但文字华美,格律整齐,意境开阔,笔力刚劲,对初唐近体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宋之问

宋之问

唐代诗人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参考资料

  • [1]方飞评注.千家诗赏析: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10:第74页
  • [2]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全唐诗 第2册:黄山书社,1999.01 第1版:第448页
  • [3](宋)谢枋得选;张凌翔解译.千家诗全鉴 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6: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