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是苏轼的组词作品《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第五首,写雨后农村风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发作者的欣喜之情,表达了归田退隐的思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1)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2)身。

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3)气如(4)。使君(5)(6)中人。

春日和暖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我虽为使君原是农夫出身。

注释

(1)平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2)耦耕: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

(3)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4)薰:一种香草。

(5)元:通“原”。

(6)此:指农村。

创作背景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组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文学赏析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这首词写雨後农村风光春色和雨後感受,抒发作者的欣喜之情,表达了归田退隐的思想。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雨过之後,空气更加清爽新鲜,小草平莎更加柔软嫩绿、摇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满一层轻沙,却洁净无尘,马儿欢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词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的清新、舒适便是词人欢快、舒畅的情感反映,软、轻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写,也是词人舒爽、轻快的内心再现。「何时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词人不禁怀想,何时能够耦耕田亩、归隐田园,这其中既有词人对于农村田园的热爱之情,也暗含了词人因遊宦疲倦、仕途多舛而渴望隐居的情感。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太阳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着翠绿的光泽,动人眼目;微风从蒿艾中吹拂而过,蒿艾散发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描摹之景也极为美妙,「暖」字给人的心窝带来无尽的温馨,「光似泼」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尽致,气如薰带来袭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阕中的「何时收拾耦耕身?」相互照应,而意思则更进一层,上阕衹是说渴望归来,而此句中词人深深感叹,原来自己本是此中之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隽永地收束全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唐圭璋.全宋词(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316
  • [2]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87-96
  • [3]夏承焘 等.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29-436
  • [4]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