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过石磨岭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前两句描写了南方山区的梯田,后两句加以议论,全诗歌颂了劳动人民辛勤开垦,将水田修到山顶的创业精神,并以江南地区变荒山为良田反衬淮河一带由于遭受战争破怀而变得荒芜不堪,表达了作者对金兵入侵的憎恶之情。全诗有景有情,韵味深长,颇堪玩味。
译文注释
译文
翠带千镮(3)束翠峦(4),青梯(5)万级搭(6)青天。
横看石墨岭的梯田 ,每一层都好像一条长长的翠带束在青山上,竖看一级级的梯田,又好像是通向青天的绿色阶梯。
长淮(7)见说(8)田生棘(9),此地都将岭作田。
听说淮南一带以前的良田都长满荆棘了,可是看看这里吧,因为平原耕地不足,人们不得不在荒山野岭上历尽辛苦开辟出梯田。
注释
(1)石磨岭:在江西信州永封(今江西上饶广丰)。
(2)创:开垦。
(3)千镮:写带的长,谓如千镮宝带捆束在山腰间。这是站在山下横看。镮,同“环”,环佩,古代腰带上的装饰物。这里将山田的畦区比喻为带上的环。
(4)峦:小而高的山。
(5)青梯:梯田,插满秧,故青。
(6)搭:相接,连接。这是站在山下竖看,层层梯田,直上山顶。
(7)长淮:淮河。
(8)见说:听说。
(9)田生棘:田地荒废的意思。棘,有刺丛生的灌木。
创作背景
《过石磨岭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该诗是杨万里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在知常州任满后,由常州归江西吉州老家,途经石磨岭,见贫瘠陡峭的山坡尽辟为梯田,遍种庄稼;联想到淮河流域的大片良田,却弃而不耕,任其荒芜的现实而抒发的谴责时弊的作品。
文学赏析
《过石磨岭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该诗以山行所见破题:“翠带千环束翠峦”,一畦一垅的土地,彼此相属不断,与九环带上环环相接很酷似。因为山间畦垅遍植庄稼,生机勃勃,苍翠葱茏,只在畦垅之间,青翠的颜色才稍显减弱。既然比一畦畦的田土为“环”,则布满翠绿禾苗的畦垅,以“翠环”称之是再贴切不过了。诗人行经石磨岭,伫立于山腰,放目远望:绿色的畦垅随着山势的起伏而延伸展开,迤逦曲屈,由山的一端伸向另一端,仿佛一条环环相扣的翠带紧束于连绵的山恋之上。这是诗人立于山际横向远眺获得的观感。
“青梯万级搭青天”,这时诗人换了一个视角,由横向放目转为纵向仰望得到的印象。这句描绘随着山势的增高,青色的梯田一梯紧挨一梯也渐次上升,似乎与青天相接一样。前句是说梯田“拉”得很长很长,横向伸展,没有极限;这句则写梯田“堆” 得极高极高纵向排列,与天相接。若将诗人纵横观察所得的印象组合起来,则是一副诱人而壮观的景象。绿色植物,茂密的庄稼,横无际涯,高接青天,而又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但是诗人的用意并非赞美山田种植的茂密勃郁,而是另有深意。
“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据历史记载,宋金和约规定,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由于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无法抵御金兵入侵,被迫把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和人民割让给金国。而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日渐荒芜,长满杂草荆棘。据《宋史》记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 仅江淮东路荒废的农田即有40万亩之多。诗人看到,一方面人们拥挤于江南一隅,人多地少,不得不在荒山野岭上艰辛地垦辟梯田,劬劳于瘠薄硗石间;而另一方面因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却让淮河流域良田废弃,任其荆棘丛生。作者非常敏锐地将二者联系起来。但诗人笔锋所向与寓意所在显然比“挥霍浪费”更深一层。
杨万里是南宋“活法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有语意新奇,自然流转的特点,此诗即是一例。全诗不用典故,语言也明白如话,但决非泛泛之作,不论从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可圈可点。
《过石磨岭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该诗的前两句描绘石磨岭梯田的壮观景致,第一句是横看,第二句是纵览,层次分明,比喻也恰当生动。从对仗方面看,这两句构成了当句对。在相互对仗的两句中,每一句中不但出现了语法结构相同的词或词组,而且这两个词或词组还有一个字重复。该诗一二句中“翠带”与“翠峦”,“青梯”与“青天”分别相对,而上下句颜色词相对,非常工整。单单看一二句,诗人情感是赞扬这梯田奇观,但三四句语意却陡然转为讽刺,让该诗显得波澜起伏。梯田是劳动人民的一大创造,石磨岭梯田奇观也值得赞叹,但寸土必争的梯田图景和淮南大量平原良田荒芜的画面叠加在一起的话,却不由得让人对朝廷的屈辱无能生出愤慨之情。诗人把这反差强烈的现象放在一起,不用一字褒贬,一切让读者自己去品味,更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计其迁选注.《宋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1.第137-138页
- [2](宋)杨万里著.《杨万里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43-44页
- [3]周羽发主编.《宋诗三百首》.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08.第339-440页
- [4]霍松林著.《名家选评中国文学经典丛书 宋诗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6.第328-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