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不持戒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滔滔不持戒》是唐代仰山慧寂禅师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刻画了一个不持戒、不坐禅,却整天饮茶、做农活的僧人,体现出了诗人学禅不拘泥于形式,而在于领会禅意的思想。这个不持戒、不坐禅,整天想着喝浓茶、干农活的僧人形象说明了什么呢。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滔滔(1)不持戒,兀兀(2)不坐禅。

很多时候都不持戒,也浑沌无知不坐禅。

酽茶(3)三两碗,意在镢头(4)边。

喝个两三碗浓茶,只想着拿着锄头干农活。

注释

(1)滔滔:形容多。

(2)兀兀:浑沌无知的样子。

(3)酽茶:浓茶。

(4)镢头:锄头。

文学赏析

该诗刻画了一个不持戒、不坐禅,却整天饮茶、做农活的僧人,体现出了诗人学禅不拘泥于形式,而在于领会禅意的思想。这个不持戒、不坐禅,整天想着喝浓茶、干农活的僧人形象说明了什么呢。

这个不持戒、不坐禅,整天想着喝浓茶、干农活的僧人形象说明了什么呢。还是让慧寂自己的事迹来说明吧。《五灯会元》卷九:“初谒耽源,已悟玄旨。……耽源谓师曰:‘国师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受,无令断绝。”吾今付汝,汝当奉持。’遂将其本过与师。师接得一览,便将火烧却。耽源一日问:‘前来诸相,甚宜秘惜。’师曰:‘当时看了便烧却也。’源曰:‘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师曰:‘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耽源把祖师的画像交给慧寂收藏,意味着希望他能接过衣钵,承传法统。但慧寂却将画像烧掉了,因为他认为,要承传法统,重要的是得其意,而非得其像。他所要体认的是祖师的自性,这自性,无生无灭,永远存在,而像上所画,既然能够变灭,显然就是虚幻的,非本质的。如此而来,将其烧掉,正表明他强调的是心印,而非形迹。后来临济义玄“到达磨塔头,塔主问:‘先礼佛,先礼祖?’师曰:‘祖、佛俱不礼。’主曰:‘祖、佛与长老有甚冤家?’师拂袖便出。”(《五灯会元》卷十一)这种无凡无圣,向内求佛,打破偶像的精神,与慧寂正是相通的。另外,以喝浓茶、扛镢头代替了持戒、坐禅,也反映了作者对“平常心”的追求。这蕴含其中的多义性,无疑使得全篇语意丰厚,思理深微。

饮茶往往是僧人生活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变文集》卷三载唐人《茶酒论》说:“明(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五灯会元》卷九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慧寂说自己是“酽茶三两碗”,显然也能见出这种“和尚家风”。

作者简介

慧寂

慧寂

唐代著名高僧

慧寂(807—883),即仰山慧寂禅师,俗姓叶,韶州浈昌(今广东南雄)人,一说韶州怀化(今广东番禺)。17岁出家,依南华寺通弹师削发为沙弥。受具足戒后,初谒耽源。从学数年,后参沩山灵络禅师,从学十余年。后住袁州仰山(今江西宜春),世称“仰山慧寂”。师徒相承,别开一派,即沩仰宗。师将顺寂,数僧侍立,至日午升座辞众,复说偈曰:“年满七十七,无常在今日。日轮正当午,两手攀屈膝。”言讫,以两手抱膝而终。享年七十七,僧腊五十四,敕号通智大师妙光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