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从嘉陵江两岸景物,险崖与急流等景象,让人联想到水性与石质,从禅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显得十分自然。正所谓“水性长静,石亦无声,二缘和合则声生,了知缘起则性空,性空无生灭。”故诗篇不被生灭法转,直契真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凿崖(1)奔湍(2),古称神禹迹(3)

击凿山崖飞泻急速的水流,号称是远古的大禹遗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晚上旅馆佛寺的大门喧腾声,独自一人夜里睡觉不能安然熟睡。

水性(4)(5)静,石中本无声;

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

如何两相激(6)雷转(7)空山(8)惊?

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水冲击石头),雷鸣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惊。

(9)(10)道门旧(11),了此物我情。

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寺观的旧友,了却它给我的疑问。

注释

(1)泄:渲泄,排放。

(2)奔湍:奔腾的激流。

(3)神禹迹:传说中夏禹治水留下的遗迹。

(4)自:本来,原来。

(5)云:语助词。

(6)相激:相撞击。

(7)雷转:像雷声一样回旋。

(8)空山:空寂的山间。

(9)贻:赠送。

(10)之:指上面提出的问题。

(11)道门旧:即深上人。道门,佛门。旧,故旧,朋友。

创作背景

当时作者正在苏州山寺独宿,嘉陵江水的涛喧如雷,使作者不能安席,于是引起了作者对佛性、对物理的思索,主要是思索静的自性怎么会转而成动的喧响,思索间由颇多感触,便写下了《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这首诗。

鉴赏

《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妙诗,全篇抓住嘉陵江水声展开构思。

发端两句借大禹治水的传说写嘉陵江水声的由来。意思是说,大概由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凿开险峻的山崖,使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起笔即紧扣诗题,显得气势雄伟。

诗的三、四两句写诗人夜宿出门店,由于水声的喧闹,通夜无法安寝。这两句一方面承接上文,进一步具体写出嘉陵江水声之大;另一方面又极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对水性的议论。这是阐发禅理、表现禅趣的转折点。

而五、六、七、八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折理。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我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也就具备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备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也就具备了佛性。韦应物这种思想带着很浓的消极成分,应予批判。不过,从这首诗中,却可看出韦应物禅学修养是很深的。

《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诗的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诗的结尾颇有意味,诗人提出了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惑推给了老友,有一种故意责难的狡黠。另一方面传达了一种深奥的禅意,表达了诗人对于物性和人情的感悟。因为人的心性在遇到外物相激时,也会产生强烈反映,物性和人情本来就是相通的。我们不知道深上人是如何作答的,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回答。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

作者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

唐代著名山水诗人

韦应物(737—791),字义博,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参考资料

  • [1]《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84页
  • [2]李文初,陈海烈选注.历代理诗精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05: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