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采莲曲》是南朝梁诗人吴均创作的的一首乐府诗,是《拟古四首》中的第三首。此诗前二句勾勒出思妇的形象,让读者从美的装扮想象出美的人;接着二句设问过渡,巧妙地将笔触从采莲女转向采莲女的怀人;之后二句暗示采莲女的丈夫在遥远的边地,二人音息难通;最后二句直接抒情,写采莲女盼望夫君早日归来。全诗短小厚实,纯用白描手法,描写角度虽几经改换,表现了多次顿挫,却极为自然,毫不生硬,显示了曲折多变的艺术手法。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锦带(1)杂花钿(2)罗衣(3)垂绿川。

头上戴着华丽的彩带与镶金首饰,罗衣飘飘垂在绿色的水面。

(4)今何去,出采江南莲(5)

夏日盛装的少女啊,你到哪儿去?她是要乘舟去江南采莲。

辽西(6)三千里,欲寄无因缘(7)

想把暗示爱怜心意的莲子寄给你,辽西三千里,路远道阻无机缘。

愿君早旋返(8)及此(9)荷花鲜(10)

只愿你早日凯旋归,趁这美好的荷花还艳丽澄鲜。

注释

(1)锦带:锦制的衣带。

(2)杂花钿:杂饰着花钿。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饰物。

(3)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4)子:你,指采莲女子。

(5)江南莲: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6)辽西:指辽河以西的地区,今辽宁的西部。此指丈夫征戍之地。

(7)无因缘:没有机会。

(8)旋返:回还,回归。

(9)及此:趁此。

(10)荷花鲜:字面是指荷花的鲜艳美丽,实际是用来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

创作背景

就内容而言,此诗用自叙的口吻写出了思妇对在远方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忠贞的爱恋,也抒发了思妇对青春难留的无限感慨,大概是诗人代思妇立言之作,《采莲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此诗首先以第三者的眼光描绘采莲女,继开头纯客观的描写以描写与之直接对话,使“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其中,首二句只写采莲女的穿着打扮而不作肖像描绘,于描写穿着中点出其身处的地点,使一个可爱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接着二句以设问的形式作为过渡,转而采用与采莲女亲切对话的形式:前句是用一个假设中的人物的问话,后句则采莲女的回答。紧接着的“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四句又改用第一人称来描写,直接从采莲女的角度抒发情感,是主人公思“君”心境的自我剖露。其中,“辽西”与“江南”的对比突出了采莲女与“君”地理上相隔之遥远;“欲寄”则透出采莲女难以言说的一往深情。

《采莲曲》全诗短小厚实,纯用白描手法,重在抒情,从不同角度着笔,描写角度虽几经改换,表现了多次顿挫,却极为自然,毫不生硬,显示了曲折多变的艺术手法,而采莲女的情感完全由眼前景、手中物触发,情由景生,触景生情,情意绵绵,意味深长,双关手法的采用更使得诗中表现的情感显得深沉、含蓄、细腻。

作者简介

吴均

吴均

南朝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吴均出身寒贱,好学有俊才。其诗文受到沈约称赞,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吴均曾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触犯武帝,书被焚,人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公元520年,时年五十一岁。

参考资料

  • [1]邓魁英,袁本良 主编.古诗精华.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780
  • [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724
  • [3]郑在瀛,张声启 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