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闻笛》是唐代诗人张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孤城被围的紧张情形,颔联描绘浓郁的战斗气氛,颈联写战士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尾联则表现诗人忠贞不屈的崇高品格。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战斗的激烈和形势的险峻,表现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全诗语言洗炼,富有理性,沉郁苍凉。
译文注释
译文
岧峣(1)试一临,虏骑(2)附(3)城阴(4)。
当我登上城楼举日远眺,安史叛军已经迫近城郊。
不辨风尘色(5),安知天地心(6)?
外界隔绝局势无法了解,天意如何胜负难以预料。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我的军营前面就是边塞,连续苦战已被阵云笼罩。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白天黑夜在这更楼上面,羌笛声声隐约可以听到。
注释
(1)岧峣: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
(2)虏骑:指安庆绪的叛军。
(3)附:紧贴。
(4)城阴:城北。
(5)风尘色:指敌情。
(6)天地心:古代迷信,以为一切(包括战乱)都有上天安排。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驱所部攻阳。守将许远告急,诗人自宁陵引兵入睢阳,与许远共守孤城。《闻笛》这首诗作于围城中。
文学赏析
首联写登城俯瞰所见。和通常的登城览眺有别,作为守城的主帅,诗人的登临自是为了俯察敌情,故第二句即书即日所见敌军围城情景。着一“附”字,逼真地描绘出围城的叛军紧贴着城下的危困之状。诗人在守城后期与许远分城而守,他所分守的北城与东城,正是敌军的主攻方向,“虏骑附城阴”正显示出叛军密匝匝地紧紧围住城北的态势,既显示出形势的危急,也透露出一种责任感。
“不识风尘色,安知天地心?”颔联续写登临所感。“风尘”承“虏骑”,“不识” “安知”, 因果关系显然。这是诗人坚守危城经年所获得的深刻体验认识和坚定信念。睢阳保卫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诗人与许远有兵六千八百人,而他们所抗击的安史叛军多达十三万。从至德二载正月到十月,大小四百余战,累计杀敌十二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如此巨大的战绩,如果主帅和将领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杰出的才能,如果没有广大士兵、民众的坚决支持,绝不可能支撑危局如此之久,更绝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战绩。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作为守城的主帅,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对“天地心”亦即天下民心向背所获得的深刻感受体验的艺术概括。它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而用“风尘色”来借指战争,则战尘弥漫的惨淡之色可见;用“天地心”来借指民心向背,而天地之心与人心浑然一体。故两句虽出以议论,却毫无枯率之病,而是既生动形象,又沉着深刻;境界亦开阔舒展,毫无逼仄之感。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颈联转写登临所见。睢阳处于中原腹地, “营开”处本不会见“边月”,但如今虏骑长驱直入,睢阳已成抗击东线叛军的“边城”和主战场,起着屏蔽江淮、保卫唐王朝生命线的重要战略作用,故在作为军中主帅的作者眼中,营门之外的月亮也就成了“边月”。“近”字透露出边塞气氛的浓郁和守卫疆土的责任感。下句“战苦阵云深”则显示了战争的长久、艰苦、惨烈和战云弥漫层深的惨淡景象,“深”字同样透露出诗人心情的深沉凝重。
尾联点明登楼闻笛,暗透以上三联所写的情景都是在登楼闻笛的过程中展现的。如果说“虏骑”句和颈联是写登楼所见,颔联是写登楼所感,则尾联便是写登楼所闻;点出“横笛”暗示系敌营胡兵所吹;说“旦夕”,则不只此日此夜,而是每旦每夕皆闻。这旦夕传来的胡兵吹笛声渲染出被围危城的一种四面楚歌式的气氛,“闻” 中自有所感,但诗人却只轻点即止,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体味。
诗作于睢阳保卫战的后期,形势已经非常危急,这从“虏骑附城阴” “战苦阵云深”等诗句中可以看出。但诗中却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镇定从容的气度,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危城将破时的悲伤绝望和惊惶失措,也没有剑拔弩张之态,这正是诗人人格力量和儒将风度的体现。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也集中表现在这一点上。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刘学锴撰 .唐诗选注评鉴 下卷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09 :第1215-1218页
- [2]何严 羊春秋等编著 .新编唐诗三百首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09月第1版:第315页
- [3](唐)蘅塘退士编著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唐诗三百首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5.07 :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