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介之推不言禄》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终老的故事,记叙了介之推在决定归隐时与母亲的对话,深刻批判了争功请赏、猎取名利的不齿行径,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贪求名利福禄的高洁品行。全篇富于故事情节性与戏剧冲突性,结构完整,人物形象刻画十分到位,通读此篇后,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跃然纸上。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晋侯(2)(3)从亡者(4)介之推(1)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流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因此爵禄也没有给他。

推曰:“献公(5)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6)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7)之,而二三子(8)以为己力,不亦(9)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10)上赏其奸(11)。上下相(12),难与处矣。”

介之推说:“献公之子九人,只有君侯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之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天不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又是谁呢?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力量,不是骗人吗?偷别人的财物,还被称为盗,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同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赏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其母曰:“(13)亦求之?以死谁(14)?”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就这样死了,怨谁?”

对曰:“(15)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介之推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大。并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可再吃国君的俸禄。”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

对曰:“言,身之(16)也。身将隐,焉用(16)之?是求显也。”

介之推答道:“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了。”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同去隐居。”

遂隐而死。

于是他们隐居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17)为之(18)。曰:“以(19)吾过,且(20)善人。”

晋文公寻找介之推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记载我的过失,并表彰好人。”

注释

(1)介之推: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2)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3)赏:赐有功也。

(4)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

(5)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6)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7)置:立。

(8)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

(9)诬:欺骗。

(10)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

(11)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

(12)蒙:欺骗。

(13)盍:何不。

(14)怼:怨恨。

(15)尤:罪过。

(16)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17)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18)田:祭田。

(19)志:记载。

(20)旌:表彰。

创作背景

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发生内讧,公子重耳出逃至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他只逃往齐国,途中没有吃的,大家只能吃野菜充饥。重耳咽不下野菜,侍从介之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瘤一拐,经过追问才明白经过,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重耳对跟随他出逃的人都重重封赏,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重耳一样会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此文即为记叙介之推决定隐居时与母亲的一段对话。

文学赏析

故事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叙事富于故事情节性与戏剧冲突性,这是《左传》文学艺术特色之一。介之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在外长达十九年,曾割股之肉给晋文公充饥,但在回国后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向晋文公索取封赏,而是超然隐遁,可谓高人。此文通过介之推与其母的对话来表白介之推的心迹,颂扬了他不居功孤高自守的品德。全文共一百九十四字,却生动地刻画出功成身退、正直清高的介之推形象。介之推认为君王上应天命,功臣不应邀功请赏,这一出世高蹈的思想,成为后世清高淡泊的隐士所奉行的准则。

全文采用对话的形式叙事写人,主要通过介之推母子的三次对答,细致入微、系统完整地揭示了介之推不言禄、隐而死的前因后果,再现了他在仕与隐、进与退之间抉择、徘徊的心路历程。介之推选择隐,直接起因是“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但是如果仅凭这个原因,那么介之推未免也太过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气而不能做到真隐。实际上,其深层的原因则是他认为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回国即位,“天实置之”,而晋国从亡大臣却“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晋文公又赏罚不明,所以这时朝政是“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即是说晋国此时是“无道”,因此介子推选择了隐。有其心不见得有其行,他的母亲曾三次设问试探。开始他言辞过激,只批评他人;第二次他语言明快,反躬自省;第三次语言缓和,将是非名利置之度外。他的母亲由怀疑到相信,最后尊重、支持他的选择。三次设问,从为文的角度看是故作波澜,从言行的角度看是考验,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内在选择,三问三答,犹如层层剥笋,最终露出了笋心。

全文语言凝练,概括性强,不少句子如“天实置之”“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已成为成语。文中对话亦写得十分巧妙,细致入微。

作者简介

左丘明

左丘明(史学开山鼻祖)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左丘明(前502—422年),单姓左,名丘明。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孔子编订六经,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春秋》而著《左传》,亦著《国语》。《左传》《国语》两书记录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文宗史圣” “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参考资料

  • [1]编者 吴调侯.《古文观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8.24
  • [2]吴楚材,吴调侯编著;崇贤书院释译著. 经典传家 图解古文观止[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03. 第2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