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送人游吴》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借送行向行人描绘苏州风貌的诗,诗题中的“吴”,诗中的“姑苏”都是苏州故称。结尾以料想行者赴苏后的乡思来衬托自己的惜别之意,尤具清新蕴藉之美。
译文注释
译文
君到姑苏(2)见,人家尽枕河(3)。
你到苏州就会发现,当地人家都在河上建房。
古宫(4)闲地少(5),水港(6)小桥多。
吴宫遗址建满民居,空地极缺,而此地港汉河渠密布,到处遍架木桥。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7)。
夜间集市在叫卖菱藕,游船上载着衣着华丽的游玩男女。
遥知未眠月(8),乡思(9)在渔歌(10)。
我知道远方的你在月明不眠之夜,会把对我的思念寄托在渔歌声中。
注释
(1)吴:苏州,春秋时为吴国都城。
(2)姑苏:苏州的古名。
(3)枕河:房屋建在河边,部分架在河面上。
(4)古宫:即春秋时吴国王宫。这里借指姑苏。
(5)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6)水港: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7)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8)未眠月:不能成眠的月夜。
(9)乡思:怀乡之思。
(10)渔歌:渔人唱的民歌小调。
创作背景
《送人游吴》此诗为送人漫游苏州之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诗人对姑苏城很熟悉也非常喜爱,所以当友人前往这富庶繁华的典型水乡城市时,诗人忍不住热情地介绍姑苏城的特点,意思是鼓励友人游历。
文学赏析
《送人游吴》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写实般的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对于国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来说,一座水城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总是会觉得不可思议的,所以简单的意象组合就能为没来过水乡的人们营造出一个梦般的图画: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桥上的时光以及人们伫立桥头眺望远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挣扎在朔风之下坚韧得近乎麻木的汉子们所能轻易理解的。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别处寻无可寻。
生活是流动的。生活中所有的美丽都是从流动中彰显出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很喜欢“夜市”和“春船”的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吴越》里,“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便和这句异曲同工。像这样繁荣、热闹的诗句,读来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發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仔细吟诵诗句,仿佛真的可以看见操着苏州话的人们正趁着夜市的灯火谈论生计。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联是诗人所设想的别全诗于後情景。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送人游吴》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在其精心描绘下更是活脱而出,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晨风童书编著.唐诗300首: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5.03,:第282页
- [2]张胜难,邰东梅主编;巴佳慧,常卫锋,黄云副主编.旅游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02:第69-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