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万顷风潮不记苏

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诃手镊霜须。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是苏轼的组词作品《浣溪沙五首》中的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好愿望。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万顷风潮不记(1),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我记不得姑苏万项风潮侵袭田野。只记雪睛江上明亮麦丰收满千车。但我心愿是人饱我的愁自然也无。

翠袖(2)倚风萦柳絮(3),绛唇得酒烂樱珠。(4)前诃手(5)霜须(6)

舞女甩着绿袖子随风绕着柳絮飞,歌女涂抹绛唇喝酒红得似烂樱珠。酒杯之前我暖着手捋着霜白胡须。

注释

(1)苏:苏醒。

(2)翠袖: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舞女。

(3)柳絮:柳树吐的花,这里代指雪。

(4)樽:酒杯。

(5)镊:捋。

(6)霜须:白须。

创作背景

《万顷风涛不记苏》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文学赏析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徐君猷。

上阕写词人酒醉之後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阕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後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鬍鬚,思绪万端。

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上阕比较明快,下阕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阕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後朱唇的红润欲滴。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唐圭璋.全宋词(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314-315
  • [2]刘石 评注.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61-171
  • [3]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647-862
  • [4]饶晓明 等.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6-127
  • [5]王琳祥.但令人饱我愁无——喜见苏东坡黄州《浣溪沙》五首墨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