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泣别图

上林木落雁南飞,万里萧条使节归。

犹有交情两行泪,西风吹上汉臣衣。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李陵泣别图》是明代诗人袁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草木摇落、北雁南飞的萧瑟秋天情景下苏武南归;后两句写李陵泣别,于此情此景中李陵并没有引起故国之思,却只有故友之情。全诗基调苍凉悲壮,以诗歌之长补绘画之短,既状物情又发人意,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为题画诗佳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上林(2)木落雁南飞,万里萧条使节(3)归。

塞北万里沙漠,秋来叶落北雁南飞,一派萧条气象,使节苏武即将上道归国。

犹有交情两行泪,西风吹上汉臣(4)衣。

在知己归国之际,两行凄惨的泪流淌,让这泪珠被西风吹起,飞上苏武的衣袍,与他一起返回故国。

注释

(1)李陵:汉将,击匈奴,兵败投降。其友苏武,汉武帝时,奉使匈奴,被拘留,置于北海。李陵降匈奴后,曾与苏武会见,劝武降,武不从。昭帝即位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再至匈奴,原随苏武出使之吏常惠夜见汉使,教使者责问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大惊,向汉使谢罪,说武等实在,乃放武归汉。事详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2)上林:汉天子的园,在长安。这句诗意指汉昭帝于上林苑射猎得雁苏武帛书事。汉武帝刘彻《秋风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3)使节:古代称使臣为使节。《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传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节,符节,使臣所执的信物。

(4)汉臣:此指苏武。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题画《李陵泣别图》所作。李陵于汉武帝时拜为骑都尉,他曾将兵五千出击匈奴,遭匈奴军八万人围击,李陵士卒死伤过半,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后因矢尽粮绝,兵不至,归降匈奴。《李陵泣别图》这一画作已不可考,从诗内容上看,是表现苏武归汉、李陵与之泣别一事的。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被扣押后,匈奴曾使李陵至海上,为苏武置酒设乐,劝其归降,武仍不屈。李陵见其至诚,泣下沾襟,与苏武诀去。苏武获准将归之时,李陵又置酒贺武,倾吐心曲,“异域之人,一别长绝”,酒宴中李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渡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泣下数行,因与武诀。诗与画应是以此为题材的。

对于李陵的评价,后人颇存在一些分歧,《史记》《汉书》从当时具体的朝政、征战情势出发,颇多为之护;其后具体的历史背景变了,人们便较多地注意抽象的气节,对李陵的批评便严厉了些。特别是宋代以后,道学兴起,君臣间的节操被抬高到无以再高的位置,这时苏武越来越受到人们歌颂,而李陵则常常作为陪衬苏武的反面形象出现了。袁凯虽亦基于这样的观点作此诗,但对李陵孤立无援、兵败投降以至身败名裂的不幸遭遇也深表同情。

此诗《海叟集》卷四、《列朝诗集》甲集题作《李陵泣别图》,《明诗别裁集》卷一题作《题李陵泣别图》 ,《皇明诗选》卷之十三、《明诗综》卷十八《题苏李泣别图》 。

文学赏析

《李陵泣别图》此诗前两句写苏武南归。秋天,草木摇落,北雁南飞,苏李在此萧瑟的景况下泣别,其伤心可想而知。“上林”是汉廷苑圃,诗中点明上林意在突出苏武归汉,而李陵却只能羁留异域,永作他乡之客。

后两句写李陵泣别。按常理接前两句,此后两句应该写李陵的故国之思,然作者笔锋一转,只写北雁南飞,飞向汉宫,而汉廷使节回朝。此时此景李陵并没有引起故国之思,却只有故友之情。这是诛心之论,尤妙的是这故友的“交情”之泪偏偏被西风吹去,洒在“汉臣”的衣上,不称苏武而称汉臣,其意正在指斥李陵已非“汉臣”,此两句可看出作者对李陵的讥刺十分严厉,而用词却又相当微婉,仅从“交情”、“汉臣”等用词的细微差别上见出褒贬之意。

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形式。这首题画诗将画家、画法、画理完全略去不写,焦点始终对准画面内容,全篇以叙事为主,但着重突出李陵的内心活动。苏武全节归汉在始元六年(前81年)春天,启程的日子则未见记载,估计在头一年秋冬。诗篇以所谓天子射雁的上林木落之时为线索,“万里萧条”、“西风”均由此生发而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一派冷落悲凉景象,与李陵彼时彼地的心绪融会一体,基调苍凉悲壮。诗篇忠实于原图而又打破原有画面格局,以诗歌之长补绘画之短,重在调动读者历时态的想象,加强了面面的艺术趣味,深化了作品意境,既状物情又发人意,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堪称题画诗的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袁凯

袁凯

明初诗人,洪武年御史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年)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四卷。

参考资料

  • [1]西渡编,名家读宋元明清诗,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第294-2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