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青草湖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渡青草湖》是南北朝时陈朝文学家、诗人阴铿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通过对洞庭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混乱时局的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避世的思想。全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耐人寻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洞庭(1)(3)(2)满,平湖(4)锦帆张(5)

洞庭湖上春意盎然,湖面上泛起美丽的船帆。

沅水(6)桃花色,湘流(7)杜若(8)香。

沅江近处一片桃花源景,湘水岸边飘逸着杜若花香。

穴去茅山近(9)江连巫峡长(10)

穿过峡洞临近茅山,湖水汇巫峡长流延绵。

带天澄迥碧(11),映日动浮光。

连天的清彻碧波曲折环绕,水面上闪动的浮光映入眼帘。

行舟(12)远树,度鸟(13)(14)(15)

航船在水中象停泊在远树旁,飞渡湖的鸟儿憩息在帆樯。

滔滔(16)不可测,一苇(17)(18)能航?

滔滔的水面无法量测,一叶扁舟怎么能渡航?

注释

(1)洞庭:即洞庭湖。

(2)春溜:春水。

(3)溜:水流。

(4)平湖:宽阔的湖,指青草湖。

(5)锦帆张:形容乘帆船渡青草湖。

(6)沅水:水名,即沅江,在洞庭湖之南汇入洞庭。桃源县在沅水的左岸。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桃源县,因而此句即由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而来,言沅水带着桃花的颜色注入洞庭。

(7)湘流:湘水,亦在洞庭湖之南注入洞庭。

(8)杜若:香草名。屈原《湘君》和《湘夫人》中分别有“采芳洲兮杜若”“搴汀洲兮杜若”之句,故此句由联想到的屈原而来,言湘水是带着杜若香气流入洞庭湖的。

(9)穴去茅山近:此句言青草湖离茅山的华阳洞不远。穴:青草山的洞穴。去:距离。茅山:即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市东南,山上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得道成仙。

(10)江连巫峡长:言青草湖远与长江巫峡相连。巫峡有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

(11)迥碧:指倒映在水中的碧天的颜色。

(12)逗:逗留,停止。

(13)度鸟:渡湖之鸟。

(14)危:高。

(15)樯:挂帆的桅杆。

(16)滔滔:水势浩大的样子。

(17)一苇:比喻小船、小舟。

(18)讵: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此二句化用《诗经》句,言青草湖汪洋一片, 无边无际,一叶小舟难以渡过。

创作背景

《渡青草湖》该诗是诗人为湘东王法曹参军过洞庭湖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该诗首两句,就近着笔,先写春季水涨时,洞庭与青草二湖连成一片;就在此时,作者张帆渡湖了。上句重写洞庭,下句重写青草,用“满”“平”二字,就将二湖春水涨满,连成一片,与岸齐平的浩瀚气势描绘了出来。

“沅水”以下四句,扩展开来,描写此湖南接湘、沅,北有长江横贯而过的广阔博大。“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两句,把由西南而来的沅水和由正南而来的湘江,写得极为壮美。“桃花” 本是用来形容春季水涨,亦即“桃花汛”的。这里着一“色”字,不仅把江水涨满的情景写出,而且为之着色,确为妙笔。“杜若”,着一“香”字,使人仿佛嗅到了沿江两岸带来的香气,可谓想像奇特。“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这两句,写吞吐于此湖的长江,横贯东西。以上四句,是立足于青草湖,张开想像的翅膀,描绘其吞吐江河之气势,由于运用了“色”“香”“近”“长”等适用于视觉、嗅觉、感觉的字眼,就使那遥远的、联想中的景物如在目前。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再回到实景,描写此湖的浩瀚壮丽。放眼望去,澄清的湖水与远处的碧天相接,水天相连,万顷碧绿;湖面上,水波粼粼,月光闪烁。这两句,正写出《荆州记》中所说的“青草湖,周回百里,日月出没其中”的壮丽。诗至此,似乎已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的感慨还未说出。下面四句,即写其所见之特殊情景,以及所引发的感慨。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是写其停舟所见之特殊情景。人之所以停舟,鸟之所以驻足,除因湖面过大,不可一日渡过之外,大约是天色骤变,风涛将起的原因。见此情景,不禁引起心中的感慨。“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面对这广阔的湖面上风涛将起、船停鸟息的场面,自然想到:大浪滔滔,变幻莫测,这像一片苇叶般的小船,怎能渡过。这是在写乘船渡湖的实感,同时更是抒发了一个分裂时代,封建官员对世事的感慨。在这艰难的世事里,人生就如一叶小舟,颠簸于变幻莫测的滔滔波浪之间,前途难卜。

《渡青草湖》全诗以清新流利的笔触,描绘了青草湖连接洞庭,融汇湘、沅,吞吐长江,连天映日的壮阁景象,抒发了在大浪中行舟的感慨和联想。写景壮阔优美,抒情委婉含蓄。

作者简介

阴铿

阴铿

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阴铿(511—563),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诗多为写景咏物、登临酬赠之作,以描写山水见长。原有文集三卷行世,今存《阴常侍集》一卷。

参考资料

  • [1]党圣元.《六朝诗选》:商务印书馆,2018.04:第250-251页
  • [2]美文,逸才主编.《古诗源 白话乐府卷》:哈尔滨出版社,1995.11:第551页
  • [3]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283-1285页
  • [4]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选注.《历代诗歌选 上》: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05:第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