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梅谢了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忆秦娥·梅谢了》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所写的一首词,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强烈指责。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梅谢了(1)塞垣(2)冻解鸿(3)归早。鸿(3)归早。凭伊(4)问讯(5)大梁遗老(6)

梅花凋谢了,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飞去了。我要委托那北归的大雁,请它问候一下故都家乡的父老。

浙河(7)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8)少。炊烟(8)少。宣和宫殿(9),冷烟衰草。

前线地区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人烟稀少。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已经衰草遍地,尘烟缭绕。

注释

(1)梅谢了:指梅花凋落。

(2)塞垣: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

(3)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4)凭伊:指凭借大雁。

(5)问讯:问候;慰问。

(6)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7)浙河:即浙江。

(8)炊烟: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9)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宣和,宋徽宗年号。

创作背景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仓促的北伐失败了。和议之后,南宋朝廷昏庸的皇帝和掌权的投降派大臣立刻就把恢复中原的大业置之脑后。南宋的许多爱国志士们没有忘记失陷的广大国土,日日为国家的前途担忧。然而由于他们处于无权的地位,根本不能将复国的计划付诸实施。心中的忧虑和期望,而作下的《忆秦娥·梅谢了》这首词。

文学赏析

开头以“梅谢了”三字说明季节正当柳垂金丝的早春。春梅谢去,引起词人一系列的联想。他想起这时中原大地宋、金边界地区,该也在冻解冰融、逐渐转暖了,宋、金自“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边境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所谓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鸿归早”也暗示着国境线的南移。接下去“鸿归早”三句,要借鸿雁带讯问候故都父老。

下片进一层表达了对故土、故都的深切怀念。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镇江一带已经接近前线,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失南侵的冲要之地。“边声悄”,指这一带平静无战事。“淮河”句,是说淮河一带,本来是人烟稠密、运输繁忙之地,自从靖康之乱、金兵南侵,一路烧杀掳掠,而在这片疮痍满目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生活艰苦,呈现出残破荒凉的景象,这里就以“炊烟少”三个字以概括之。

末尾两句与上片结句相呼应。前面是说早春北归的鸿雁问候故都遗老,末尾点出故都宫殿(宣和是徽宗年号)那里曾是北宋朝廷所在,当年是何等巍峨宏丽,如今只余下冷烟衰草。遗民凭吊之余,不仅暗伤亡国,恐怕也在切盼着王师能如鸿归一般,早日北上恢复中原,而这也是词人的心愿。

词人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 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指责。

作者简介

刘克庄

刘克庄

南宋豪放派词人、文章家、诗论家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以荫入仕,淳祐六年(1246)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诗词均擅,是南宋江湖诗人,辛派重要词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词集有《后村别调》。

参考资料

  • [1]刘乃昌 朱德才.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759页
  • [2]禾火,王彦丽.宋词三百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