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
白社幽闲君暂居,青云器业我全疏。
看封谏草归鸾掖,尚贲衡门待鹤书。
莲耸碧峰关路近,荷翻翠扇水堂虚。
自探典籍忘名利,欹枕时惊落蠹鱼。
作品简介
《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刘评事虽暂时隐居,不久当复起用,而自己则事业无望;颔联写刘有谏草将由门下省采纳,尚待鹤书赴垄,诏请入朝;颈联写刘暂居莲峰之下,不久当入京师;尾联称美刘评事宠辱皆忘,欹枕读书,时惊蠹鱼从书中落下。这是一首应酬之作,用“君”与“我”相对,采用对偶的方式成文,诗中四句都是一些善颂善祷之语,并无深意,表达了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叹。
译文注释
译文
白社(3)幽闲君暂居,青云(4)器业我全疏。
幽闲的白社只是你暂时的居处,而平步青云的才能学问我却是一窍不通完全生疏。
看(5)封谏草(6)归鸾掖(7),尚贲(8)衡门(9)待鹤书(10)。
看不久的将来你就可升任诔官回到鸾台,而今在此衡门不过是养精蓄锐等待朝廷的鹤书。
莲耸碧峰关路(11)近,荷翻翠扇水堂虚。
莲花峰高耸靠近潼关去京华之路已不太远,只可惜你去后那荷池庭院将寥落空虚。
自(12)探典籍忘名利,欹枕(13)时惊落蠹鱼(14)。
每日里我独自翻检典籍已把名利置之度外,侍着枕头读书常常见书页里掉下蠹鱼。
注释
(1)刘评事:其名不详。《新唐书·百官志》:“大理寺,评事八人,从八品下。掌出使推按。”
(2)永乐:河东道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县。刘评事闲居永乐,寄诗赠义山,故义山以诗和之。
(3)白社:隐士所居之地。《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
(4)青云:喻高官显职。
(5)看:行看,不久。
(6)谏草:谏书的草稿。
(7)鸾掖:鸾台。唐代门下省的别名。
(8)贲:装饰。
(9)衡门:横木为门,喻简陋的房屋。
(10)鹤书:征召的诏书。因诏版所用书体如鹤头,故称鹤书。
(11)关路:人关进京之路。
(12)自:自然,当然。
(13)欹枕:落枕。
(14)蠹鱼:蛀书虫,即蟫;一名衣鱼,亦蛀衣服。
创作背景
会昌三年(843),李商隐在京居母丧,本年为安葬诸亲事,尝往来奔波于洛阳、河阳、怀州、郑州等地。李商隐退居太原时,曾移家永乐县,适刘评事亦此寄居,这是刘评事寄诗之后的相和之作。其时李商隐因仕途不顺,心绪不佳,故谓青云事业无望,羡慕刘的隐居,李商隐作《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此和之。
文学赏析
《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这首诗是诗人闲居永乐和友人寄来的诗的和诗。李商隐写诗致意刘评事,为友人荣升表示良好祝愿,对自己的不能用世强作排解,字里行间流露出郁抑惆怅之情。
首联即以对比手法写刘评事之居永乐是暂时闲休,但自己的闲居却不同于刘评事。刘评事只是一时退隐暂休,是将升迁的休闲,自己则全无本事和刘评事一样升迁,委婉曲折地写出自己难言之隐。颔联是为刘评事不久即将升迁表示祝愿,两句实为倒装句。颈联首句以望莲花峰可见写刘评事晋京之路已不远,以物寄意,显得生动突出,永乐地近潼关,莲花峰西峙,到莲花峰即与长安靠近,因而望莲花峰就可见晋京之路并不远,这也是劝慰祝愿之语;次句则为刘评事将来归京后这闲居之处将变得冷落空虚而惋惜。尾联说自己已经完全忘却名利,每日惟有倚枕读书自乐,显然是自我排解之词。其心中难言之痛隐然见于言外。诗人在永乐闲居时始终不忘国事,急于用世之心理见于不少诗中,所以此篇诗之所谓忘名利,只能是强自排解之辞。
这首诗旨义甚明,在第二句。李商隐感叹“青云器业”之离已远去,“君”、“我”对举,刘乃“幽闲暂居”,我则“器业全疏”,相比照而寓心中感慨。三、四回应“暂居”。“封谏草”即“上封事”似刘评事暂离大理寺而将调谏职,如补阙拾遗之任,故下云“待鹤书”也。五、六“莲耸碧峰”、“水堂翠扇”,回应“幽闲”。七、八回到自身,照应“青云器业我全疏”:如今我惟日日与典籍图书为伴,枕落蠹鱼矣。七句写“忘名利”,是所谓“全疏”,此义山愤激之辞,而不是真忘其匡国之心、青云之志者。落句“惊”字妙,亦《赠田叟》之云“在野无贤心自惊”也。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59-60页
- [2]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272-273页
- [3]周振甫主编,李商隐诗歌赏析集 (第二版),巴蜀书社,1996年08月第2版,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