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浣溪沙·脂粉塘空遍绿苔》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燕子衔泥来去的实景,借以表达离情凄凉。下片写对于恋人归来场景的想象,表现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最后之句既是景句又是情语,香未燃烬也意味着心犹未泯的内蕴,含婉凄清之至。全词清新淡雅、静穆闲适,颇具有美妙的情趣。
译文注释
译文
脂粉塘(1)空遍绿苔,掠泥营垒(2)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
闺中女子思念自己的心上人,脂粉塘已长满了绿苔,但见小燕子飞来飞去衔泥建巢,心生忌妒。想自己的心上人却不能归来,她多么想自己的爱人能飞回到她的身边。
一骑近从梅里(3)过,片帆(4)遥自藕溪(5)来。博山(6)香烬(7)未全灰。
于是想象着,自己的爱人骑着骏马从近处的梅里出或是驾一片白帆从遥远的藕花深处而来。那是多么浪漫多么令惊喜的事情呀。可惜这仅有的一点愿望只是想像罢了。只能对着那博山炉中似尽非尽的香烬发呆。
注释
(1)脂粉塘:江南溪名,传说为春秋时西施沐浴之溪塘。南朝梁任舫《述异记》:“吴故宫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又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灌妆于此溪上源,至今馨香。”这里指闺阁之外的溪塘。
(2)营垒:营建巢穴。
(3)梅里:江南地名,传说为吴国始祖太伯的居处。
(4)片帆:孤舟,一只船。
(5)藕溪:在江苏无锡西北。
(6)博山:古香炉名,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
(7)香烬:谓炉中的香已烧完。
创作背景
《浣溪沙·脂粉塘空遍绿苔》这首词写江南风物,应当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扈从江南之时,纳兰患病,得以片刻休息,而作此词。
文学赏析
上片写的是实景,开篇便是景色的渲染,写脂粉塘空旷只剩铺满的绿苔,早已失却了昔时景象。纳兰句中的脂粉塘,实为女主人公闰阁之外的溪塘。女子之心细腻敏感,心有戚戚,窗外的溪塘都如同着了凄凉的颜色。还未分别之时,那溪塘都如同脂粉塘那般令人迷醉。可相离许久,溪塘都不似繁华,逐渐萧条。眼中之景,都像蒙了灰一样。此时又见大地春回,燕子掠泥而飞,好像是相互催促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可伫立至此,等不到思念之人执手相看,净是看燕子双双来去,怎的都高兴不起来。连燕子都有相伴的幸福,为何迟迟等不到思念之人的归来。离情凄凉,心爱之人不能在这景色中相伴,连那双飞的燕子都要去嫉妒一番。
下片写闺中女子十分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希望他能够尽快回到自己的身边。景则是虚写,由女主人公的幻觉化出,即她盼望着所思念的人从近处梅林里出现,或从藕溪中归来。可嫉妒又有何用,无奈凄凉,只得怨那离别,让人愈发想念。恍惚,思念愈深,好似幻觉中他正轻骑从近处的梅园出现,又像是坐着小舟,从遥远的藕溪归来。晏殊之词浮于脑际:“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弱女子的相思之情全都寄托在那天涯海角的期待上,哪天心爱之人将从那里归来,想象连连,好似梦了一场,醒来之时,甚是凄楚。臆想之辞,尤其感人。痴心人如此,令人动容。人生自是有情痴。这相思近痴的女子,不知道爱人归来之日是何时,也只得想象重逢之景,一次一次,念了一千遍,痴了一千遍,再见会是怎样的场景。好似要把所有的可能都罗列一遍,要让自己重逢之时,不至于情绪失控,号啕大哭一般。最后一句,博山炉中香已烧完,却未燃尽。言有义,意无穷。女子大概是注视着炉里升起的袅袅香烟,心里是比这缭绕的轻烟更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香已燃尽这一意象,充满让人沉醉的力量。烟未散尽,女子的愁绪不能穷尽,等待归期到来的日子也不知到何时才尽,顿显凄清之至,哀婉无奈。纳兰写如此一名痴情的女子想要诉说的是何种深情,这女子写的是他日夜思念的爱人,还是他自己内心成痴的愁,纳兰未给出答案。遥寄相思,等待的爱情最是苦痛,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此篇不乏女子罗曼蒂克的小情怀,表达了女子幽怨绵远的相思。词中运用白描,清丽简淡,描摹如画。全词清新淡雅、静穆闲适,颇有美妙的情趣。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377页
- [2](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