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漙金掌费朝餐。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汉武》是北宋诗人杨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六句对汉武帝求仙进行讥刺,后两句与汉武帝重用方术之士相对照,慨叹像东方朔那样有才能的人却只能做闲官。全诗取材博赡,炼词精整,借古讽今,情真味厚,是西昆体的佳作。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蓬莱银阙(1)漫漫(2)弱水(3)回风(4)欲到难。

海上仙山与神仙宫阙隔着漫漫波涛,海上旋风和难于浮渡的水面让人永远无法到达。

光照竹宫(5)劳夜拜,露漙(6)金掌(7)费朝餐(8)

神光降临祠宫劳你深夜叩拜,花费如此气力去得到天露。

力通青海求龙种(9),死讳文成(10)食马肝。

你的武力能打通青海求得骏马,却谎说文成将军少翁因食马肝而死。

待诏先生(11)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那才士东方朔牙如编串的贝壳,怎能让他在长安求讨奉禄供米。

注释

(1)蓬莱银阙:海上仙山与神仙宫阙。传说蓬莱、方丈、瀛洲为三神山,在大海中,有仙人和不死之药。战国时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到秦始皇,都曾遣人往访。

(2)漫漫:广阔无边的样子。

(3)弱水:传说中称险恶的难于浮渡的水面。

(4)回风:旋风。因有弱水回风,故仙山不可求。

(5)竹宫: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中的祠宫,以竹为之,汉武帝曾在此遥拜“神光”(大约是不常见的某种天体发的光),所以说“劳夜拜”。

(6)露漙:露多的样子。

(7)金掌:铜制的手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即金掌)承“天露”,和玉屑饮之,以求长生。

(8)费朝餐:大意说花费如此气力去得到朝餐(天露)。

(9)龙种:青海所产骏马,亦称青海聪。

(10)文成:齐人少翁以方术受汉武帝宠信,拜为文成将军。因弄虚作假,被杀。汉武帝恐其他方士生畏,不肯为他尽力,乃诈称少翁是食马肝中毒而死的,即所谓“讳”言。

(11)待诏先生:指东方朔。东方朔,字曼倩,辞赋家,性格诙谐滑稽。

创作背景

《汉武》此诗载于西昆酬唱集,以此题唱和者共七人,人各一首,这是第一首。

汉武帝虽然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但他崇信方士,一心追求长生成仙,演出了一幕幕迷信的闹剧。而杨亿生活的宋真宗朝也在为天降符瑞而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宋与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王钦若向宋真宗进言以神道设教、封禅泰山来夸示外国,并伪造天书降临的祥瑞朝臣纷纷撰文歌功颂德,并为封禅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戊申正月,真宗诈称天书降,改元,且议封禅。十月,真宗登泰山而封禅,后又于四年祀汾阴后土,一时间闹得乌烟瘴气。诗人正是利用了历史的这种惊人相似之处,写出了《汉武》这一讽谕深刻的咏史诗。

文学赏析

《汉武》咏汉武字故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此诗前六句对汉武字朔仙进行讥刺,后两句与汉武字重用方术之士相对照,慨叹像东方朔那样有才能的人却只能做闲官。全诗取材博赡,炼词精整,借古讽今,情真味厚,是西昆体的佳作。

首联写武字朔仙海上之虚妄。引用《史记·封禅书》载武字迷信方士少翁之事。此借以形容三神山四周环水,难以到达。

颔联写武字祈朔长生之徒劳。此处引用《汉武故事》《三辅黄图》等书中典故来例证。一个“劳”与一个“费”字暗寓讥讽,点明这些举动均属徒劳无补,确有一字寓贬的春秋笔法。

颈联写武字开边朔马,迷信方士而不知醒悟。汉武字曾得神马于渥注水中,又伐大宛而得千里马。此处用典仅为借用,周礼中早有“马八尺以上为龙”之说,故可移植。一个“力”字写出他为个人私欲而不惜擅开边衅的独断专行。此句述马,遂联类而及下句的“食马肝”。亦用《史记·封禅书》载武字迷信方士少翁之事。这一典故活现出统治者明知受骗却不思悔改,自欺而又欺人的心态,一个“讳”字将此揭露得入木三分。而且宋真宗伪造的黄帛天书恰与少翁行骗的帛书相巧合,更具讽刺意味。

尾联诗人自叹清贫,倾吐怨尤。这里作者是以东方朔自比。诗人感叹像东方朔这样的才士,不能教他乞米糊口,身为馆阁之臣的杨亿虽干居清要,却禄微薄,曾因家贫请朔外任,其上表中有“方朔之饥欲死”语,足证此为自况。尾联是用才士待遇之菲薄,反衬统治者为满足一己私欲的侈靡荒唐,衬跌十分有力。

《汉武》此诗句句用典,组织绵密,纯用叙事,不着议论,而讽意自见,还通过若干字眼暗寓褒贬,婉曲而不失严正之意,加之对仗工稳,音调铿锵,故刘攽称此诗“义山不能过也”(《中山诗话》)。

作者简介

杨亿

杨亿

北宋文学家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秘书监、翰林学士。主要作品《宋太宗实录》《册府元龟》《武夷新集》。

参考资料

  • [1]王水照,朱刚注译,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04,第8页
  • [2]李汉秋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名词鉴赏辞典 诗卷,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07,第486-4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