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亭

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垂虹亭》是宋代米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太湖秋色,从大处落笔,景广阔;次句从细处着笔,写太湖一带的特色鲈鱼和柑橘,句中“玉”字与“金”字,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又见出其质之美;后两句通过一个“寄”字把垂虹秋色与家乡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扩大了诗篇的意境和空间。全诗笔力豪健,襟怀开阔,写得很有特色。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断云一叶(2)洞庭(3)帆,玉破鲈鱼金破柑(4)

浩渺太湖之上,飘浮着一叶断云般的小帆。湖中鲈鱼白亮亮如同美玉,柑桔宛若金子金灿灿。

好作新诗寄桑苎(5),垂虹秋色满东南。

我想写一首新诗寄往遍植桑些的家乡,告诉亲人:这垂虹的秋色呵,弥漫了中国的东南!

注释

(1)垂虹亭:亭名,在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2)断云一叶:指船。一叶,帆船。

(3)洞庭:注者或谓太湖別名,非乃山名,指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二小岛,洞庭东山(今与陆连)、洞庭西山。《文选》李善注:“太湖在秣陵东,湖中有包山,山中有石室,俗谓洞庭。”

(4)玉破鲈鱼金破柑:形容洁白如玉的鲈鱼和霜后金黄的柑橘。破,剖开。

(5)桑苎:桑兰,桑树与苎麻,此处代指故乡。唐代陆羽号桑苎翁。他隐居吴兴,嗜茶,这里举陆以为同调

创作背景

《垂虹亭》此诗写作者于垂虹亭所见江南秋色,兼抒写怀抱。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但据文献记载,北宋元丰五年(1082),米芾在南方,至湖北黄州见苏轼,后又在南京见王安石,大概那一年由苏州乘舟泛至吴江并登临垂虹亭。

文学赏析

诗题与末句给全诗定位:诗人在垂虹亭上远眺东山一带太湖秋色。

首二句以点式结构写一角风景,物象明丽,格调俊爽。诗家共知,写景诗需抓住地域与季候特征,以帆、鲈鱼、柑写江南秋色,原不足奇。但首二句能在老套的结构里,注进一些审障碍,引起读者发现的兴味。果树收获与水产捕捞季节,太湖应舟船繁闹,但诗人却夸大那“一叶”:一帆远去,其轻其白有如天上淡云折落一翼秋水澄明、秋霄朗净,云、帆、水相溶一色,江天廓景象因之突出。以诗境与实境的距离,以常中之异强化了审美功能。第二句信息更充分,它略了“语言链条”中被诗学认为累赘的“连节”,让不同意象简洁紧凑地处一句,增大了意象密度。句中两用“破”字,颇耐咀嚼,诗人《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有句云:“缕玉鲈堆案,团金菊满洲”,读之则“玉破鲈”可豁然而通:细切的鲈鱼,洁白如玉。“霜破柑”,破字用如“破颜”破,有“改……为…”的意思,语意即霜使柑桔由绿色变为金黄。皎然《洞庭山维谅上人院阶前孤生橘树歌》有句云:“九月十月争破颜,金色离离色股股”,可证破字用法。第二句七个字包含的意象极为丰富生动,诗人表现的视觉对象、场景,能在读者“心眼”中唤起种种动态表现。刻本或作“金破柑”,则全句构成二比喻,句中藏对,亦饶兴味。但作“霜”字,使无生命的霜有生气,亦佳。二句中帆、鱼、柑三物象联并而列,突现了垂虹秋色的迷人之处。

桑苎一词既如前解,则三、四句为倒,理顺应是:因垂虹秋色弥满东南大地,我真想继踵桑些翁,卜居洞庭,好时时写出新的诗篇。七绝第三句每为全篇转折之关键,先写结果,再原因,突兀有力。而原因一句,又是一、二句写景基础上的兜结,隔开一笔,再前文,又生似断还联之趣。这样全诗在章法上给人新鲜多变之感,爱而欲居之的心情又显得恳挚自然。史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又不与俯仰,从仕数困。他历经洞庭、苕溪,有感于陆羽、皎然行迹,诗中作山泉林涧之想,当是情理之中。

《垂虹亭》全诗笔力豪健,襟怀开阔,写得很有特色。

作者简介

米芾

米芾

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又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的程度。传世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词》《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

参考资料

  • [1]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361页
  • [2]褚斌杰主编,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 中,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01,第5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