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殷其雷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作品简介
《国风·召南·殷其雷》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分三章,每章均以雷声起兴,却变易雷响的特点,象征了丈夫生活的漂泊无定,也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复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这首诗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役制度和官府的残酷剥削,也体现了古代人民朴素的幸福观念。
译文注释
译文
殷(1)其靁(2),在南山之阳(3)。何斯违斯(4),莫敢或(5)遑(6)?振振(7)君子,归哉归哉!
轰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阳坡。为何定要离开我,不敢有半点耽搁?我这老实的君子啊,去吧去吧,去忙你的工作!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轰隆隆的雷声,在南山的一边。为何定要离开我,不敢有半点休闲?我这老实的君子啊,去吧去吧,去忙你的工作!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8)?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轰隆隆的雷声,在这南山脚跟。为何定要离开我,不敢有半点停顿?我这老实的君子啊,去吧去吧,去忙你的工作!
注释
(1)殷:犹“殷殷”,状雷声也。一说通“隐”。一说喻车声。
(2)靁:古同“雷”。
(3)阳:山的南面。
(4)何斯违斯:斯,此,指示词。上一“斯”字指时候,下一“斯”字指地方。旧说上一“斯”字指人。违,远也,离去。
(5)或:有。
(6)遑:闲暇。
(7)振振:勤奋的样子,旧说训为信厚。
(8)处:居也,停留。
文学赏析
全诗三章,每章的开头均以雷声起兴。这隆隆的雷声不绝于耳,忽儿在山的南坡,忽儿在山的旁边,忽儿又到了山的脚下。这雷声勾起了她对出门在外的亲人的忧念:在这恶劣的天气,他却要在外奔波跋涉,不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因而诗在起兴之后发出了“何斯违斯”的感叹。据毛传与郑笺,朱熹承袭此说,释为:“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诗集传》)而严粲释云:“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何为此时速去此所乎?”(《诗缉》)从上下文看,后一种说法更为顺理成章。感叹之后,女主人公又转念为丈夫设身处地着想:只因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想到丈夫一心为公事奔忙,故而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赞叹。毛传与郑笺均释“振振”为信厚。朱熹亦承此说。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训“振振”为“振奋有为”,似更切合情理。这样“振振”一词就成了称扬其夫君勤奋有为的赞语了。女主人公作出这样的赞叹之后,却发出了“归哉归哉”的呼唤,表明女主人公虽然明白丈夫是为公事奔走,但还是希望他能早早归来。这种转折实质上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诗序》称“劝以义”,就是着眼于其理的一面,以张扬其伦理教化的意义,但忽视了其情的一面,而且是此诗的主要一面,因而受到后人的质疑。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批评了《诗序》的这一偏颇:“按诗‘归哉归哉’,是望其归之辞,绝不见有‘劝以义’之意。”崔述的《读风偶识》也称:“今玩其词意,但有思夫之情,绝不见所谓‘劝义’者何在。”然而“绝不”云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失之偏执。
此诗以重章复叠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覆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每章均提到了雷声,却变易雷响的地点,不仅写出了雷声的飘忽不定,而且还引逗出对丈夫行踪无定的漂泊生活的挂念,诚如胡承珙所云:“细绎经文三章,皆言‘在’而屡易其地,正以雷之无定在,兴君子之不遑宁居。”“遑”、“息”、“居”三字则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忠于职守、不敢懈怠的态度。此诗的每一章虽只寥寥数语,却转折跌宕,展示了女主人公抱怨、理解、赞叹、期望等多种情感交织起伏的复杂心态,活现出一位思妇的心理轨迹,堪称妙笔。初读此诗会不得要领,或以偏概全,产生上文所述的岐见,因而姚际恒会这样批评朱熹:“夫冀其归,可也,何必美其德耶!二义难以合并,诗人语意断不如是。”殊不知诗作为心灵的自白,断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推理,可以说诗人之语正当如是。此诗之妙正在于其上下不一的语意转折,在否定亦复肯定中呈现活的心灵。此外,此诗的语言简洁朴素,齐言中又有长短相错,模拟说话的声口,在一唱三叹中倾吐衷情,颇为传神。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朱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
- [2]刘毓庆.诗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3月版.第46-47页
- [3]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7-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