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池上用简斋韵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夜坐池上用简斋韵》是南宋诗人朱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三联皆写诗人夏日纳凉时的闲适;尾联却笔锋陡转,情调变为悲愤,表达了当时忧国志士共同的悲苦无诉的心境。全诗饶有高雅情趣,颇具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日落之后闲坐纳凉解衣临风,卧床靠近池水已经三次移动。

(1)沉北岭鱼方乐(2),月过秋(3)雁不来。

北斗低沉,夜深人静,鱼儿自得其乐,月亮渐渐转过银河,不见归雁来鸿。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5)劝持杯。

可供说话的是庭院里的绿树,还有那枝头的浅红花朵劝酒助兴。

明明独对苍华(6)影,莫上睢阳(7)万死台。

独自对着池水映出我满头白发,不能再像那张巡誓死守城。

注释

(1)斗:指星斗。

(2)鱼方乐:《庄子·秋水》:“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典故多用于别有会心,自得其乐。

(3)河:指银河。

(4)雁未来:时值初秋,北雁尚未南飞。

(5)木末:树梢。

(6)苍华:据《黄庭经》,发神为苍华,字太元。头发斑白,亦称苍华。

(7)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援乏城陷,巡、远皆不屈死。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创作背景

《夜坐池上用简斋韵》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知。当是诗人于夏日傍晚,在池塘边闲适纳凉时,念及当时南宋政权的抗金意志越发薄弱,诗人心中满是悲愤,用陈与义之韵作此诗,以励其节、壮其气。

文学赏析

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节操和他在闲居生活中的心情。

时节是初秋,夜晚还有些余热,诗人在池塘边上乘凉。首两句:“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点明作者是在日落之后才来的,他解衣当风,移床临水,床的位置,不觉已换了三回了,可见追凉心切。

第三四两句,写他乘凉直到深夜还未回去。星斗已经渐渐低沉了,池里的鱼儿,正在自得其乐,水面上不时可以听到鱼儿唼喋的声音。因为今晚是有月亮的,所以环境里所见的事物比较清晰。月亮渐渐地转到银河的西边了,可惜的是雁儿还没有飞来,这儿显得很静。

第五六两句:“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池塘是和庭院靠近的,庭院里寂静无人,此时可供答话的,只有院子里稀疏的碧树了。在疏翠当中,还间有些浅红的花朵,想喝上点清酒,也只有这些花朵相劝持杯了。作者在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不改居贫之乐,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结尾两句:“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是由深夜纳凉,陡然兴起的感慨。作者和其兄朱松,都是主张坚决抗金的志士。此时已届老年,夜深的当儿,虽也萧然自适,但此刻对影清池,深感时光易逝,机会难来,自己已是苍颜华发了。可是国仇未报,抗金的意志虽未消失,而秦桧等投降派揽有大权,自己也便无门报国,不能像张巡那样登台誓师,万死不辞了。“莫上睢阳万死台”之句,正是在闲适中陡然产生的悲愤,而这种心境,又显示着当时忧国志士共同的悲哀而无处控诉。

作者简介

朱槔

朱槔

宋代诗人

朱槔(约1138年前后在世),字逢年,号玉澜,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朱松弟,朱熹叔。生卒年不详,举建州贡元,生平未仕,在朱松去世后,居住在尤溪县,往来于政和、建阳等地。朱槔负异才,不肯随俗;又超脱,淡于名利,尝梦为玉澜堂之游,甚异,有诗纪之。生平事迹不详。著有《玉澜集》一卷,尤褒为之作序。

参考资料

  • [1]缪钺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第948页
  • [2]陶文鹏主编,历代爱国诗歌选译,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02,第355页
  • [3]胡小伟主编,中华五千年名诗一万首 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08,第4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