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
己饥己溺是吾忧,急济新怀几度秋。
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仍作荆棘游。
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
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正中流。
作品简介
《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是诗人朱德在1916年,游览古宋县(今兴文县古宋镇)香水山芙蓉寺时题写的诗作。该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决心承担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的雄心壮志。
创作背景
1915年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为了实现做皇帝的梦想,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终于在日本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12月12日称帝复辟。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23日,蔡锷在云南向袁世凯发出通牒,要求他取消帝制,并通电全国,宣布独立,建立讨袁武装护国军,举行护国讨袁起义。1916年1月16日,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率部向四川进军。此时,作为护国军第六支队长的朱德,跟随蔡锷率部由云南经贵州入川。在纳(溪)泸(州)之战中,朱德改任第三支队长,为护国军的先锋部队。他军纪严明,指挥有方,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一举取得了棉花坡战役的胜利。3月17日,泸州兰田坝一战,又重创敌军张敬尧部,致主帅曹锟、吴佩孚手足无措,坐镇北京的袁世凯也胆颤心惊,朱德也因此赢得了勇猛善战的美誉,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名将。
战斗胜利后,朱德率部抵古宋县中城镇休整,前后半月有余。一日,朱德率随从数人,登城北香水山游香水寺,寺中尼姑祥云煮红茗稀饭招待朱德一行。朱德遵纪爱民,再三推辞不过,便坚持付给了饭钱。饭罢,他们游兴未尽,复上山坳,再游芙蓉寺。时值春日,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满目碧翠。朱德极目远眺,深为大自然的春色所感动,同时也触景生情,想到了国家的残破混乱和人民的疾苦,遂感慨万千,即兴挥毫在寺庙墙壁上题下了这首七言诗,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和挽国运于既倒,救民众于水火宏伟抱负。香水山芙蓉寺已于1958年失火焚毁,但因该诗深受群众喜爱而广为传诵,并有“当年朱帅驻旌麾,壁上琳琅有旧题。岘首人思羊叔子,香山千古此招提。”的颂诗。该诗原载于1979年10月《叙永文化》第三、四期,后转载于1984年《龙门阵》第二期。这是迄今世人见到的朱德最早的一首诗。
文学赏析
诗的开篇作者从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革命道路写起,直接而真实地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简明、质朴、真切、深沉。“已饥已溺是吾忧”,作者化用了《孟子·离娄下》中的一段话:“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已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已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使国家处于混乱残破的境地,使民族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此,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担忧,并且主动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视国家之难为己之难,视人民之苦为己之苦,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为己任。此典的运用,恰好生动地表达了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救国救民的急切心情。正因为作者有这样崇高的理想和抱负,因此多少年来他始终不懈地在苦苦探索着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道路。接下来:“总计心怀几度秋”,便是作者对自己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总结和概括,这其中也不乏感慨之意。1908年,23岁的朱德离开了他的家乡四川省仪陇县,只身前往首府成都。1909年2月底,他又辗转到了云南首府昆明,几经周折考入了云南讲武堂步兵科,不久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积极从事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的革命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蔡锷领导的昆明起义,并被蔡锷指定为队官(连长),率士兵一个连,一举攻克了云南总督府,立下了战功。云南军政府成立后,他由同盟会会员转为国民党员,担任了云南讲武堂生徒队区队长兼军事教官。1913年夏天,朱德重返蔡锷部任营长。1913年秋,朱德率部驻守云南蒙自、个旧一带剿匪,并因战绩卓著而升为团长。在北征讨袁中,他又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赢得了勇猛善战的荣誉,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名将。这些活动,无一不是他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所留下的光辉足迹。“几度秋”三个字,正是凝聚了作者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和风风雨雨,包含了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当然,他并没有真正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因而也使他常常陷入苦闷和柏徨之中,因而在他回忆起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时,未免流出一种极为深沉的情调。
颔联以下的诗句,作者从回顾过去转到了对如火如荼的护国讨袁斗争的描写,在笔调上也显得豪迈雄壮,铿锵有力。
护国军北征讨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因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义军所到之处无有不胜。这给朱德以极大的鼓舞,令他激动不已,深为自己能够在国家和民族遭受危难的时刻担当起历史的重任而自豪,因此豪迈地吟出了“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任作棘荆游”的诗句。铁柱,这里是指以蔡锷为首的护国军将士,当然也包括了作者自己。“幸”字在这里是传神之笔,使作者那激动、自豪的心情跃然纸上。“铜驼任作棘荆游”一句化用了《晋书·索靖传》中的一个典故:“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铜驼荆棘”后来便被人们用来指代变乱后的残败景象。这一典故的运用,加上一个“游”字,化静为动,不仅创造了广阔的意境,而且十分生动形象,使袁世凯为了称帝复辟而不惜卖国,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搞得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活化,立体化地再现了出来,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作者用典之活,之精当。“任”字照应了前句的“幸”字,使前后句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表明了作者面对国家的混乱、残破和民族的苦难所抱持的态度。正因为有护国军这支铁的队伍来承担挽救国家命运的历史重任,因而尽管国家处于混乱和残破的状况,人们也能够把祖国的山河收拾好。一个“任”字,充分表达了朱德对于挽国运于既倒,救民众于水火的决心和自信心,透出了作者豁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概。
颈联:“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意思足:自己的这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袁世凯的复辟,时刻都有亡国的危险,因此,自己所承担的拯救祖国的斗争,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一刻也不能停息。这既可以看作足作者的自勉,也可以看作是对护国军将士的号召,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为挽救国家命运而战斗到底的决心,并旺把诗意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平易之中流露出—种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正中流”,这是作者用全身的力量所发出的声音,他告诉人们,祖国的命运将由护国军的将士来作主,他们正是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砥柱中流”在这里指的是护国军将士,也可以引申为一切正义的、爱国的力量。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取得战争胜利,挽救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也抒发了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压倒一切、战胜一切的革命英雄气概。作为全诗的结束语,这两句从具体的战争事件中开拓出去,展望了未来,极大地拓宽了诗的意境。同时它又以冲天的气概使全诗奋然振起,形成高潮,并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纵观全诗,世人不难看出,年青时代的朱德同志作为一个爱国者、革命者的那种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决心承担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的雄心壮志。
《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这首诗虽然是以言情议论为主,但由于作者内在的革命气质,加之语言质朴凝炼,用典精当灵活,结构严谨,对句工整匀称,语调抑扬有秩等,因而既无僵硬呆板之感,亦无骄柔造作、故弄玄虚之嫌,完全是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从而使全诗具有意境深远开阔,议论纵横驰骋,豪情激烈跌宕,气势悲凉壮阔等特点。这也反映了年青时代的朱德同志所具有的文学修养和诗歌的功力。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王蕙莉《伟人的咏唱》(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219-224页
- [2]刘瑀,刘德隆编.砥砺人生放光华 革命先驱励志诗词选.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12.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