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小雅·祈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的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对祈父(掌管军事大权的司马)的斥责,抒发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全诗三章,每章四句,皆以质问的语气抒发内心的怨恨,直抒胸臆,快人快语,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祈父(2),予王之爪牙(3)。胡转予于(4)靡所(5)止居?

祈父!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

祈父,予王之爪士(6)。胡转予于恤,靡所(7)止?

祈父!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

祈父,(8)(9)。胡转予于恤?有母之(10)(11)

祈父!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注释

(1)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2)祈父:周代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即司马。

(3)爪牙:保卫国王的虎士,是对武臣的比喻。《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谓祈父职掌我王爪牙之事也。 现在多用作贬义。

(4)恤:忧愁。

(5)靡所:没有处所。

(6)爪士:即爪牙之士。

(7)厎:停止。一说“至也”。

(8)亶:确实。

(9)聪:听觉灵敏。

(10)尸:借为“失”。一说“主也”。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我从军以出,有母不得终养,归则惟陈飨以祭是可忧也。“

(11)饔:熟食。

创作背景

《小雅·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这个卫士本属于王畿内部队或宫廷卫队的士兵,祈父调他远征,使之久役,有家难归,故怨而作此诗。《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径直说:“禁旅责司马征调失常也。”按古制,保卫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负责都城的防务和治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外调去征战的。但这里,掌管王朝军事的祈父(司马)却破例地调遣王都卫队去前线作战,致使卫士们心怀不满。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王师在千亩受挫于姜戎之时。

文学赏析

《小雅·祈父》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马将军的诗歌。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

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

第二章与此同调,重复了这种不满情绪,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

在第三章里,武士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其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

有注家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作者简介

诗经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

  • [1]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3
  • [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275-276
  • [3]周明初等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25
  • [4]王秀梅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98-399
  • [5]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