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车邻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秦风·车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多数认为这是一首贵族宣扬及时行乐思想的诗歌。全诗三章,前一章四句,后二章各六句,三章皆为自述,表现了友人欢聚作乐的情景,酒酣耳热之际,感叹生命易逝,表达出人生易老、享乐应当及时的观念。此诗语意含蓄,风调悲凉,是体现秦声的早期诗篇。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2)邻邻(3)(2)白颠(4)。未见君子,寺人(5)(6)

众华车跑起来轱辘响粼粼,高头骏马额顶雪白如戴星。贵族青年还没进去见君子,等着守门的小臣通禀传令。

(7)(8)(9)(10)。既见君子,并坐(11)鼓瑟(12)今者(13)不乐,逝者(14)(15)

君子门前高坡上栽着漆树,洼地里生长着茂盛的板栗。他诚惶诚恐地拜见了君子,君子邀他并肩坐下奏乐器。啊呀趁现在快及时行乐吧,人生易老转眼八十日偏西。

阪有桑,隰有(16)。既见君子,并坐鼓(17)。今者不乐,逝者其(18)

君子门前高坡上栽着蚕桑,洼地里长着茂盛的大叶杨。他诚惶诚恐地拜见了君子,君子邀他并肩坐把笙吹响。啊呀趁现在快及时行乐吧,说不定哪天闭眼进了天堂。

注释

(1)秦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2)有:语助词。

(3)邻邻:同“辚辚”,车行声。

(4)白颠:马额正中有块白毛,一种良马,也称戴星马。

(5)寺人:宦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寺人者,即侍人之省,非谓《周礼》寺人之官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盖近侍之通称,不必泥历代寺人为说。”

(6)令:传令。

(7)阪:山坡。

(8)漆:漆树,乔木。

(9)隰:低湿的地方。

(10)栗:栗树,落叶乔木。

(11)并坐:同坐。

(12)鼓瑟:弹奏。

(13)今者:现在。

(14)逝者:来日,他日。逝,往。

(15)耋:八十岁,此处泛指老人。

(16)杨:古代杨柳通名。一说指蒲柳,落叶乔木。

(17)簧:古代乐器名,大笙。一说吹奏乐。

(18)亡:死亡。

创作背景

关于《秦风·车邻》的背景,历代学者的观点有很大分歧。旧说此诗或谓“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毛诗序》);或谓“襄公伐戎,初命秦伯,国人荣之。赋《车邻》”(丰坊《诗传》);或谓“秦穆公燕饮宾客及群臣,依西山之土音,作歌以侑之”(吴懋清《毛诗复古录》)。今人分歧更大,或谓是“反映秦君腐朽的生活和思想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或谓“这是贵族妇人所作的诗,咏唱他们夫妻的享乐生活”(高亨《诗经今注》);或谓“没落贵族士大夫劝人及时行乐”(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或谓是“妇人喜见其征夫回还时欢乐之词”(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或谓是写贵族朋友间相互劝乐的诗。

文学赏析

《秦风·车邻》首章从主人公拜会友人途中写起。一个处在上升时期的新兴贵族,率领着众多仆从乘坐着戴星马拉的华车,去见朋友。车子跑起来,车声“邻邻”,如音乐一般好听,他仿佛在欣赏着一支美妙的曲子。正因为他有好心情,才觉得车声特别悦耳。最叫他得意的还是拉车的马,额头间长着清一色白毛,好似堆着一团白雪。白额的马,旧名戴星马,俗称玉顶马,是古代珍贵的名马之一。他特地点明马“白额”的特征,当然是要突出它的珍贵,更重要的则是借此衬托自己的尊贵。因而从开头两句叙述中,可以察觉到主人公的自豪与欢愉的情怀。紧接着三、四句便说自己已安抵朋友之家——这是一个贵族人家,非一般平民小户可比,未见主人之前,必须等待侍者的通报、传令。主人公如此说,无非是要突出友人门第高贵,突出友人的高贵,目的则在暗示自己也是有身份的。首章后两句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自我标榜,可谓含而不露。

第二、三章意思相同,说主人公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头两句借当时民歌中常用的“阪(或山)有×,隰(或泽)有×”的句式起兴,以引出下文,在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坐”表示亲热,他们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朋友,一见面,就在一起弹奏吹打,亲密无间。主人一再劝告着:今日会面要尽情欢乐,转眼间我们就会衰老,说不定哪一天会死去。这里所表现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与东汉《古诗十九首》中说的“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话很相似,它们之间也许有着相承的关系。此诗“今者”两句尽管情调有点消极,但放在朋友间相互劝乐的场合,坦露襟怀,以诚待友,在酒席上流露出的人生短促的感伤,本可以理解,不必非要斥之以“腐朽”“没落”不可。

作者简介

诗经

诗经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

  • [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171-172
  • [2]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9-50
  • [3]周明初等 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78
  • [4]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44-246
  • [5]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41-242
  • [6]李山 解读.诗经(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