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发荆南始至商洛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

青辞木奴橘,紫见地仙芝。

四海秋风阔,千岩暮景迟。

向来忧际会,犹有五湖期。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陆发荆南始至商洛》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写诗人从前离开长安,随郑亚远赴桂州,实出于无可奈何;领联写诗人自江陵出发,与青青的柑橘告别,今已抵达商洛,见商洛山遍地都是紫芝。颈联写作者长期飘零在外,饱受风吹日晒之苦,现在想岩栖穴处,缺为期已晚。末联写忧虑向来是遇合无期,只好作五湖之游。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北归至商洛时,想到商山四皓,故有幽栖岩穴,托身江湖的感慨,寓情于景,基调沉郁悲凉,含蓄蕴藉,笔力劲健。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

当初随郑亚远赴桂幕实在是出于无奈,到今天失意回归,自己又岂能预知。

青辞木奴(1)橘,紫见地仙芝(2)

一株株青青的荆南桔 远远地离我而去,眼前分明可见的是一丛丛商洛紫芝。

四海(3)秋风阔,千岩暮景迟。

四海茫茫 一阵阵萧瑟秋风扑来,千山万岭迷漫着重重暮色。

向来(5)际会(6),犹有五湖(7)期。

我虽然是一直忧愁着难有遇合,可是依然还有功成后隐退太湖的心思。

注释

(1)木奴:柑橘。三国吴丹阳太守李衡于宅边种橘千株,临死谓其子日:“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

(2)紫见地仙芝:紫芝:木耳的一种,为瑞草,故称地仙。

(3)四海:五湖四海。

(4)干岩:谓商洛诸山之层峦叠嶂。

(5)向来:从来。

(6)际会:指政治的遇合。

(7)五湖: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三 ,入五湖,人莫知其所终。

创作背景

大中二年二月(848),佳管观察使(治府在桂州)郑亚贬循州(今广东西省龙川县)。三、四月间,李商隐即离桂管北归,途经潭州(今长沙市)、荆南(今湖北省江陵县),秋天至商洛(今陕西省商县),已经距离京城长安不远。《陆发荆南始至商洛》这首诗是作者在大中二年(848)从桂州(今桂林)掌书记任上回京时所作。

文学赏析

首联谓过去追随郑亚去桂实在是出于无奈,说明诗人对这次远仕是后悔的。诗人追随郑亚游宦桂管,而却失职而归,因此不免流露出身世拓落和迟暮之感。从诗人到桂管以后所写许多诗中可以看到他在这一段生活中心情确是郁郁不快。次句则谓这次回归也是始料不及。总之,这次远宦无论进退都是不愉快的。颔联以景色变换写地域的变换,即写由荆南至商洛的旅程:景色的变换,眼见荆南桔树远远从眼帘消失,然后就看见商洛地区一丛丛紫芝。这种写法是很形象的,诗人借李衡善为身后谋算以慨叹自己不善于谋身。颈联写秋日萧瑟之景色,四海茫茫一阵阵秋风扑面,千山万岭被暮色昏昏笼罩,这显然是暗写新人心中的迟暮之感伤,颇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之感,这里赎含有对身世和时局的隐喻。结联表白自己虽然长期漂泊不遇,却向来忧虑际会太难,而时至今日还是怀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但更多的是想归隐江湖了。此诗寓情于景,情调悲凉凄楚。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 [1](唐)李商隐原著;何怀远,贾歆,孙梦魁主编,四库精华 李商隐诗集 46,远方出版社,2006.09:第266页
  • [2]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272-273页
  • [3]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341-342页
  • [4]陆永品选注,中国诗苑英华 李商隐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04:第74-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