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盛赞韩偓少年才华出众,诗风清新老成,超过父辈。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十岁裁诗走马成(1)冷灰残烛(2)动离情。

(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

桐花(3)万里丹山(4)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华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

注释

(1)十岁裁诗走马成:十岁:大中五年(851),韩偓十岁。裁诗:作诗。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

(2)冷灰残烛: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3)桐花:《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桐,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

(4)丹山:传说为凤凰产地。《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

创作背景

诗题交待了创作动机。韩偓之父韩瞻,与李商隐系同年进士,又是连襟,二人交谊很深,题中畏之员外即指韩瞻。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李商隐赴梓州为节度书记。其时韩偓八岁,即席赋诗,才惊满座。大中十年(856),诗人由梓州返京,追忆往事,作成这两首七绝。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盛赞韩偓少年才华出众,诗风清新老成,超过父辈。

前两句系倒装。“冷灰残烛”,用语凄美而冷艳,烘托出当年送别的情景:残烛摇曳,灯灰渐冷,离情别绪,笼罩着远行与送别的人们,一“冷”一“残”,离愁别恨已尽写出。这种愁惨凄淡的气氛,也感染了在座的小冬郎,他即席赋诗,飞快地写出了一首送别诗。“裁”字说明冬郎为诗已懂取舍剪裁之法;“走马成”是写冬郎作诗之快。十岁而能作诗,已属不易;为诗知“裁”,尤见其才;走马而成诗,更非神童而不能作,难怪“一座尽惊”。这句诗七个字竟有意思的三次递升,足见李商隐铸字炼意之功。至此,一个少年老成、才思敏捷的小诗人形象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冬郎的才气似乎已抒写到极致,然而后两句在稍稍顿挫蓄势之后,笔锋俏然而起,又描绘了一幅生动缤纷的图画:在遥远的丹山之路上,桐花盛开,凤凰翔集,鸣声相和,那雏凤的鸣声,比老凤显得更为清亮可爱。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冬郎的清新卓越,胜过乃父。至此,少年冬郎的清新不俗,才思敏捷的形象,已相当饱满。而诗人对少年才子的由衷喜爱,提携后进之襟怀,也溢于言表了。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 [1]郑在瀛.李商隐诗集今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684-686
  • [2]陈伯海.李商隐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2
  • [3]安焕章.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