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送孙巨源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更漏子·送孙巨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为送别词,词的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在词中,作者将仕途中的无穷忧患情思与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表达了极为复杂的心绪。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涵空(3),山照市。西汉二疏(4)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5)

海州碧水连天,青山耸立。这里是西汉二疏的故乡。居海州几年,你白发新添,却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你留下的深恩厚义啊。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6)来去。(6)有信,赴秋期。使君(8)行不归。

大海的最东边,大山的尽头,自古就有人乘槎到天河。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你却未有归期,让人惆怅。

注释

(1)更漏子:唐人称夜间为更漏。此调创于晚唐,而温飞卿最擅其词,飞卿传者有两首,而所咏又俱本意,调名创作,或即为温飞卿本人耳。毛氏《填词名解》亦云:“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双调四十六字。起为三字对句,而平仄互异。第三句为六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四、五句换平韵,亦为三字对句。第六句五字,第一字宜仄。第三字宜平。后阕起句即用韵,第二句可不用对偶。第三句以下,均与前阕同。

(2)孙巨源:孙洙,字巨源,苏轼同僚。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孙巨源即将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苏轼作此词送别。

(3)涵空:指水映天空。

(4)西汉二疏:即疏广、疏受,两人位叔侄,皆东海(海州)人。

(5)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汉书·疏广传》记载,汉宣帝时,太傅疏广与少傅的侄子疏受一起辞官请归,宣帝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举行盛大欢送会。

(6)槎:即乘槎。

(7)自古客槎来去:乘槎亭在海州,故言。

(8)使君:此处指的是孙巨源。

创作背景

此词为送别词,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作者在楚州别孙洙(字巨源)时所作。在仕途上,作者与孙洙均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有着共同的政治遭遇。为了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二人皆乞外任。而此时,孙洙即将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这自然会引起作者的思想波动。作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更漏子·送孙巨源》这首词。

文学赏析

词的上阕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巨源。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巨源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巨源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巨源,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巨源。「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巨源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却是眼前人。孙巨源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在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

词的下阕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博物志》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说孙巨源,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去。」「海」与「山」照应上阕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巨源联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巨源)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在眼前人(孙巨源)身上,突出送别。

《更漏子·送孙巨源》此词妙用典故,先以两汉二疏故事赞颂孙巨源,又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复杂心绪和深沉感慨,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浑化天迹,大开大合,结构缜密。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宋]苏轼 著 刘石导读 .苏轼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1月 .33-34
  • [2]《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