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咏楚州太守田待制的歌女们的美貌如天仙,下片咏楚州太守田待制的歌女们迷人的舞姿。全词触景生情,借歌女们的形象,赞颂田待制的治绩和闲居生活,抒发苏轼对人生的感叹,语言轻快,意境高超。
译文注释
译文
学画鸦(1)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2)。凭(3)君莫唱短因缘(4)。
歌女们刚刚学会化妆,正是在妙龄芳华的年纪。歌女们的嫣然一笑,让阳城、下蔡二县的官员们着迷。请求田君莫唱人生短暂事难圆之歌。
雾帐(5)吹笙香嫋嫋(6),霜庭(7)按舞(8)月娟娟(9)。曲终红袖落双缠(10)。
在很薄的纱帐中,吹笙的歌女散发出轻飘的香气。月夜下,在庭院中击节跳舞的歌女们舞姿迷人。一曲唱罢,那红色的水袖垂罩着一双七寸金莲。
注释
(1)画鸦:指妇女在额上涂鸦黄。
(2)阳城下蔡困嫣然:意谓阳城、下蔡的人都被美人的嫣然笑容所迷惑。阳城、下蔡,战国时楚国的两个县名。困,迷惑。嫣然,娇媚的笑态。
(3)凭:请求。
(4)短因缘:意谓人生苦短。
(5)雾帐:很薄的纱帐子如雾朦胧,故名雾帐。
(6)嫋嫋:轻飘缭绕的样子。
(7)霜庭:日月光照下的庭院。
(8)按舞:击节跳舞。
(9)月娟娟:月光照耀着歌女柔美的姿态。
(10)双缠:古时陋习,女子用布帛缠住双脚,以为脚缠得越小越美,美其名曰“七寸金莲”。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是时,田待问正为楚州太守。东坡去泗州途中停留楚州,田以贵客待之。席上,对饮言欢,歌舞助兴,东坡作此词以赠小鬟歌女。
文学赏析
上片,咏田待问的歌女们的美貌如天仙。「学画鸦儿正妙年」,勾画歌女们刚刚学会化妆后的娇媚貌态,点明歌妓正当妙龄芳年。让人一眼相见,就会有「湖山明秀,豆蔻梢头春欲透。学画鸦儿,多少闲愁总未知」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感。「阳城下蔡困嫣然」,点明州人不得不为歌女的容貌所倾倒。再见歌妓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凭君莫唱短因缘」,引用古典,劝慰田待问,实际上也是东坡自慰,但愿田待问不要再唱那人生短暂事难圆的悲歌。君不见这小鬟歌女才貌双全,「阳城下蔡困嫣然」,是田待问的情操最大陶冶。
下片,咏田待问的歌女们迷人的舞姿。「雾帐吹笙香嫋嫋」,运用通感,将视觉、听觉、嗅觉通融一体,写「雾帐」里吹笙的小歌女的迷人场面。似帐非帐,似雾非雾,似嫋非嫋,呈现着一种朦胧美态,颇有「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李长吉《秦官》)诗的韵味。「霜庭按舞月娟娟」,描绘月夜庭院击节跳舞的歌女迷人的舞姿。「霜庭」写月白的演出环境,「月娟娟」写歌女如月色柔美的姿态,「按舞」写歌女翩然起舞的节奏感。这一切生动塑造了如月宫嫦娥般的歌女形象,表现了圣洁高雅的人格美和艺术美。「曲终红袖落双缠」,运用特写的笔法,将田待问的宴饮言欢场面,将陪伴的歌女们轻歌曼舞推向高潮,戛然而止。一个个亭亭玉立、「红袖落双缠」的小鬟歌女站立眼前,别有「夜深忽梦少年事」,「此时无声胜有声」(白乐天《琵琶行》)的滋味在心头。
《浣溪沙·席上赠楚守田待制小鬟》全词,语言轻快,意境高超。东坡触景生情,藉宴席上田待问的歌女们的形象,赞颂田待问的治绩、风流和闲居生活,抒发东坡感叹人生、以高雅的艺术生活来排遣政治愁闷。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900-903
- [2]朱德才.宋词十八家 苏轼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93-194
- [3]石声淮.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