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群公出猎海上
畋猎自古昔,况伊心赏俱。
偶与群公游,旷然出平芜。
层阴涨溟海,杀气穷幽都。
鹰隼何翩翩,驰骤相传呼。
豺狼窜榛莽,麋鹿罹艰虞。
高鸟下骍弓,困兽斗匹夫。
尘惊大泽晦,火燎深林枯。
失之有馀恨,获者无全躯。
咄彼工拙间,恨非指踪徒。
犹怀老氏训,感叹此欢娱。
作品简介
《同群公出猎海上》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当作于天宝五载(746)冬天高适与李白、杜甫等同游北海郡时。诗中所写限于打猎,除了前后各有几句叙及心情的话外,其余篇幅都是描述打猎的场面和气氛,紧张热烈,生动形象。末尾数语带点自警自诫意味,给全诗增加了思想深度。
译文注释
译文
畋猎(3)自古昔(4),况伊(5)心赏(6)俱。
打猎的风习自古相传,它真叫人赏心开颜。
偶与群公游,旷然出平芜。
这次偶然与诸公游猎,一同来到了平坦的荒原。
层阴涨溟海(7),杀气穷幽都(8)。
层层的阴云笼罩着渤海,幽都一带杀气冲天。
鹰隼(9)何翩翩,驰骤(10)相传呼(11)。
鹰隼在空中盘旋疾飞,人马驰逐包围相呼喧。
豺狼窜榛莽(12),麋鹿罹(13)艰虞(14)。
豺狼从草木丛中逃窜,麋鹿首先遭到厄难。
高鸟下骍弓(15),困兽斗匹夫。
空中的飞禽应着弓弦声坠落,疲困的野兽只须一个人周旋。
尘惊大泽晦(16),火燎深林枯。
惊起的尘土大泽为之阴暗,茂密的森林被猎火烧完。
失之有馀恨,获者无全躯(17)。
遗憾的是捕杀的手段太狠,猎获的东西没能把躯体保全。
咄彼工拙间(18),恨非指踪徒(19)。
捕猎的工拙差别就在此,可惜我们不是发踪指示之徒。
犹怀老氏训(20),感叹此欢娱。
老子的教训还是值得怀想,应感叹这次欢娱。
注释
(1)群公:指李邕、李白、杜甫等人。杜甫《壮游》诗云:“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青丘在当时北海郡的千乘县,即今山东省博兴县、高青县、广饶县一带。
(2)海上:田猎之地青丘靠近渤海莱州湾,故云出猎海上。
(3)畋猎:打猎。《老子》:“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4)自古昔:指齐景公曾田猎于此。
(5)伊:其,这个,此指畋猎。
(6)心赏:愉悦,欢喜,心有所悦。
(7)溟海:深色的大海,此指渤海。
(8)幽都:北方边远之地。旧称日落于此,万象阴暗,故名幽都,这里指幽州。《尚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孔传:“北称幽则南称明,从可知也。都,谓所聚也。”蔡沉集传:“朔方,北荒之地……日行至是,则沦于地中,万象幽暗,故曰幽都。”
(9)鹰隼:鹰和雕两种猛禽。《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蚤鸷,四鄙入保。”此处指猎鹰。隼,又名鹘,一种凶猛善飞的鸟。
(10)驰骤:明活字本作“驰聚”。
(11)传呼:指指挥鹰隼和指示逃兽踪迹的呼唤声。
(12)榛莽:杂乱的草木丛。
(13)罹:遭受(苦难或不幸)。
(14)艰虞:艰难忧患。
(15)骍弓:调理好的弯弓。《诗经·小雅·角弓》:“骍骍角弓。”毛传:“骍骍,调利也。”
(16)晦:昏暗。
(17)无全躯:指猎物被鹰隼、弓矢、火燎等所伤而躯体不完整。
(18)工拙间:工巧与笨拙的差别。工拙,优劣,巧笨。间,差别。《吕氏春秋·知度》:“若此则工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易官。”
(19)指踪徒:即猎人。指踪,亦作“指纵”,发踪指示,即放鹰犬追捕逃兽,比喻指挥谋划。语本《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20)老氏训:老子的训导。指《老子》中“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等语。
创作背景
《同群公出猎海上》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冬天高适与李白、杜甫等同游北海郡拜会北海太守李邕时。当年夏天,高适应李邕之邀,走临通郡(天宝五载十月改为济南郡),与李白、杜甫再次相聚。北海郡靠近渤海,李邕又好驰猎自恣,欢会中以打猎取乐自是情理中事。《旧唐书·李邕传》载,李邕擅长打猎,大约此年秋冬招致李、杜、高等人一同在山东近莱州湾一带打猎。杜甫的《壮游》诗中曾说到“冬猎青丘旁”,此诗大概也就是此次出猎的纪实之作。
文学赏析
《同群公出猎海上》此诗描写打猎场面,可与杜甫《冬狩行》诗相参看。前四句引出话题,言田猎古已有之,今则群公俱有兴致,实在难得,于是相邀出游平原之野。
“层阴”以下十二句多角度铺叙打猎场面和过程:“层阴”“杀气”既是写景,又渲染打猎气氛;“鹰隼”“驰骤”以细节描写表现打猎场面;“豺狼”“麋鹿”皆为猎物,四处逃窜却无所遁形,足见猎手技巧高超;“高鸟”“困兽”二句倒装,极言所获猎物之多;“尘惊”“火燎”写出打猎方式多样,场面热闹。
“咄彼”以下四句为猎后总结与思考,猎者技巧有工拙,恨不能发踪指示兽处以一网打尽,实在意犹未尽;转而想起老子“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之训诫,当此欢悦之时,不胜感慨。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2.65-67
-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98
- [3]李 丹.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20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