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城楼晓望》是清初诗人吴兆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从渲染悲凉气氛起笔破题,登上城楼,而后真实地描写举目所及的关外风光,绘声绘色,颇具边塞诗特点,五、六两句写得豪气横溢,结句更富有情韵,全诗一气呵成,真是唐音之遗,百诵不厌。
译文注释
译文
哑哑乌啼起戍楼(1),朅来(2)登望思堪愁。
边防城堡上响起一片“哑哑”的乌鸦啼叫声,登上城堡放眼远望,一时忧愁涌上心头。
山横雁碛(3)皆东下,江(4)刬(5)龙荒(6)尽北流。
只见山岭西高东低,横卧沙丘,江河由南而北,流经荒原。
金甲日凝(7)千帐晓,画旗风急六台(8)秋。
在祖国东北边境地区,营帐遍野,军旗招展,秋日阳光照射下,甲衣发出耀眼的金光。
征夫(9)绝塞踪难定,肠断樽前玉腕骝(10)。
将士们守卫边塞,行踪不定。因为久戍未归,所以常常把酒看马,悲愁不已。
注释
(1)戍楼:边防城堡。
(2)朅来:去来。
(3)雁碛:北方沙漠之地。
(4)江:当指松花江。
(5)刬:削,划破。这里也可当经过讲。
(6)龙荒:指东北荒原。
(7)金甲日凝:指阳光照耀将士的甲衣,发出闪闪的金光。
(8)六台:六个地方。清代盛京(今辽宁、吉林两省的部分地区)有的地方以台相称,如清水台、救兵台、东江台、牛心台、杨家台等。这里当指东北北部的一些地方。
(9)征夫:指作者,也可以理解为泛指为国戍边的将士。
(10)玉腕骝:名马,这里泛指战马。
创作背景
清顺治十四年(1657)作者举于乡,受科场舞弊案牵连,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 ),时还在谪戍途中,行程过沈阳,一日早晨登上戍楼,远眺有感而作《城楼晓望》该诗。
文学赏析
首联即渲染了登楼的氛围。在一片乌鸦的“哑哑”啼叫声中,诗人以充满忧虑的心绪,登上城楼,放眼远望,一时间往事连绵,涌上心头,怨愁交加,不堪回首。“啼”“愁”二字,照应得很妙。正是乌鸦的乱“啼”,引起了诗人的悲“愁”,这二字不仅富于逻辑性地表达了诗人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而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来去匆匆,登此边防城堡,首先摄入眼帘的是东北地区的山山水水。极目荒凉,缘事而起,令人哀愁。
颔联承上而写,描绘了一幅广袤无际的荒凉山丘,滚滚北流的松花江的风光图。“横”“刬”二字,使“山”和“江”动化了——大山横卧在沙漠之上,江河划削于荒原之间,把江山写活了。“东下”“北流”,又活写了山和水的“走向”,其间,渗透了诗人的审美趣味,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边疆山水的爱。
颈联别开生面,写得更富有新意。诗人的视线顺着向东绵延的高山和向北流淌的江水,延伸开去,到达边疆,却看到了一派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壮烈场景。清代流入最初被发遣东北之际,正是东北边疆各族人民与驻军一起奋起抵抗不断窜入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烧杀掳掠的沙俄侵略者之时,诗人吴兆骞正是以其强烈的爱国热情,讴歌了这一悲壮而雄伟的抗争场面。这里,诗人运用了“速写法”,取“晓日”之景,勾勒“金甲”耀目、“千帐”森列之状;又取“秋风”紧吹之景,绘出“战旗”猎猎之图,从而构成了这一轰轰烈烈的抗俄战斗场面。
尾联两句,诗人直抒内心的愁苦之情。诗人“此时此地”,便以其特有的方式来解闷。“以酒浇愁”结句,则描述了诗人“把酒看马,不觉肠断”的感人情景。这等收笔,悲壮激越,令人回肠,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城楼晓望》全诗描写了北国边塞的风貌和戍守将士的辛劳。气势豪放雄浑。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吴兆骞,戴梓著,秋笳·归来草堂尺牍·耕烟草堂诗钞,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08,第31页
- [2]周深远,翟淑新选编.《中国古代军旅诗词选注》.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11.第183-184页
-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18 清诗词观止 上》.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10.第126-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