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浣溪沙·陈少逸席上用联句韵有赠》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上片借少妇思亲的描述,寄托自己对故土的怀念。开篇就秦望山与镜湖两名胜起兴,无端托出一被迫孤居的美人;下片更进一步追忆故土、亲人。借少妇思亲的形象描绘,寄托了词人对故国沦丧的忧虑之情,以表达对友人陈少逸的劝慰之意。企盼有朝一日能结束凄凉,破镜重圆。全词笼罩一层悲剧色彩,富有艺术感染力。
译文注释
译文
秦黛(3)横愁送暮云。越波(4)秋浅暗啼昏。空庭春草绿如裙。
秋日的一个黄昏,庭前空空,惟有碧草茸茸如绿色的厚裙平铺在地上。有位现居越地的少妇眉头紧锁,眼中含泪无可奈何地目送晚云飞向远方的故土。不知故乡中的亲人有否知道伊人此时的心中苦楚?
彩扇(5)不歌原上(6)酒,青门(7)频返月中魂。花开空忆倚阑人。
原先斟上的酒,因其思索多时,酒气已经淡薄过性,所以引不起少妇拿起彩扇翩翩起舞的兴致。故国(指北方沦陷区)虽破,但远离故土的“月中人”,仍是频梦故都的“青门”。可是伊人虽是殷切盼望,那远在故乡的亲人却终于不能前来与伊人倚栏共赏眼前盛开的花景了。
注释
(1)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陈少逸:吴文英好友,生平无考,当为越中人氏。
(3)秦黛:即绍兴秦望山的山峰。此喻女子的愁眉。
(4)越波:形容眼波。
(5)彩扇:代指美女。
(6)原上:郊野平地。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青门:本指长安东门外,这里指沦陷敌手的故都汴京。
(8)重返月中魂:用“破镜重圆”故事。孟启《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被人掠去,因破一铜镜,各执一半,为他日重见时的凭证,并约定正月十五日卖镜于市,以相探讯。陈亡、乐昌公主为杨素所得。徐德言至京城,正月十五日,遇一人叫卖破镜,与所藏半镜相合,遂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之,使公主与德言重新团圆,偕归江南终老。后以“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又完聚。此处“月中”指镜中。此句谓月夜常入梦来,人则不见矣。
创作背景
《浣溪沙·陈少逸席上用联句韵有赠》这首词的创作年代已不详。陈少逸为梦窗在苏州仓幕时的同事,这里的故乡既是指词人的第二故乡——苏州,也可指陈少逸的故土。从下片中可推断:陈少逸原籍在北方沦陷区,故词人作词寄意以赠。
文学赏析
《浣溪沙·陈少逸席上用联句韵有赠》这是一首春日怀人的词。“秦黛横愁送暮云,越波秋浅暗啼昏”二韵,写美女愁容。词人想像,在此春草萋萋之时,一定会撩拨起女子的相思之情,何况又当日暮黄昏,独自一人,怎能不倍感伤心,于是愁眉紧锁,美丽的秋波中泪流如泻,暗自啼哭。
“空庭春草绿如裙”一韵,见景思人。眼前庭院中的春草,翠绿如美女之裙,词人思念的女子,当年也可能就穿着一身绿色长裙,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日又见如裙的绿草,美人飘逸的身影自然浮现在他的眼前。一个“空”字,衬托出词人内心的空落与孤独。
词的上片,重点通过女子的眼睛,来描绘女子的美,女子的相思之愁,实质是表现词人对美女的怀恋之情。又用空庭春草葱绿如裙点染,烘托出一种男女相思缠绵的艺术氛围。
“彩扇不歌原上酒,青门频返月中魂”二韵,写女子别后的心态。词人回想当年与美人在郊野相别时,彼此只喝闷酒,她无心再展歌喉。别后她不断地欺盼与词人鸳梦重温,早日团圆。在相聚的日子里,词人填词谱曲,歌妓尽情歌舞,享受“温柔便入深乡”(《夜合花》句)的欢娱生活。晏几道在《鹧鸪天》描绘与歌舞艺人相聚时的场面:“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但是在原野长亭送别宴会上,这位美女便没有歌唱的兴致了,即“不歌原上酒。”词人用原上送别的境界,渲染与佳人离别的凄凉气氛。“青门”句,即晏几道《鹧鸪天》词下片的意境:“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这里说青楼美人的魂魄频繁出现,在镜中,即在词人梦中、心中,永不忘怀。这两句写出词人对佳人的苦苦相思之情。
“花开空忆倚阑人”一韵,点出词旨。春花怒放、春草萋萋,自然界的景象,就像白居易诗中所说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世间变化,有时便事过境迁,物是人非,一去不复返了。词人与佳人相聚的欢娱生活,如今只有在追忆中空恋了。“空忆”是词旨。
词的下片,重点通过描绘美女别后的心态,来表现词人的怀恋之情。尾韵以情收,“空忆”二字,重逢无望,全词笼罩一层悲剧色彩。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宋)吴文英.《梦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81页
- [2]陶尔夫,刘敬圻.《吴梦窗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第548页
- [3]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下》.中国书店.2007.第880-8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