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嘲红木犀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澹,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声声慢·嘲红木犀》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追忆儿时所见北宋旧宫中高大的桂树,芬芳香浓。这里曾经歌舞升平,而今徽、钦二帝北入绝域,江南草木锁于深宫。下片写红木犀虽然改变了颜色,却仍然没有脱离木犀的气息,所谓自家“家风”,寄寓了词人深刻的民族观念。结尾两句为木犀解嘲,兼以自嘲。词人将千古兴亡、百年悲欢都在咏红木犀中呈现出来,其中蕴藏的是深沉的家国之痛。全词借花喻人,以小见大,在今昔对照中寄托黍离之悲,词意凄婉,含蓄幽深。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

我小时候到过京城宫中的凝碧池,于是写下了当时所见。

开元盛日(1)天上(2)(3)月殿(4)桂影重重(5)。十里芬芳,一枝金粟(6)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7)翠华远(8),但江南草木(9),烟锁深宫。

北宋盛世之时,皇宫里栽满了桂树,月光下树影重重。桂花香飘十里,枝上的桂花小巧玲珑。后来京城陷落到金人之手,想起当时的景象,真让我悲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后,只有桂树静静地伫立在深宫之中。

只为天姿(10)冷澹(11),被西风酝酿(12)彻骨(13)香浓。(14)丹蕉(15)叶底(16)偷染妖红(17)道人(18)取次装束(19),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只因桂花天生不够秾艳,秋风的熏陶使它酿就彻骨的浓香。它却徒然模仿红蕉,偷偷将叶里的花染成鲜艳的红色。桂花好像道人衣着随意,这是它自身香气的本色。只怕是因为处境凄凉,它借酒浇愁使脸色酡红。

注释

(1)开元盛日:化用杜甫《忆昔二首·其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时为大唐盛世。此处喻指北宋盛时。

(2)天上:指皇宫之中。

(3)花:指桂花。

(4)月殿:月宫。借指皇宫。

(5)桂影重重:传说月中有宫殿和桂树,故云。

(6)金粟:桂花的别名,以其花蕊似金粟点缀而得名。

(7)愁侬:使我悲伤。侬,我。

(8)翠华远:指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幽禁在北方极远的地方。翠华,皇帝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

(9)江南草木:指桂树。因生于南方,故云。屈原《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10)天姿:天生的资质。

(11)冷澹:不浓艳,素净淡雅。也作“冷淡”。

(12)酝酿:比喻涵育、熏陶。

(13)彻骨:透骨,入骨。形容程度极深。

(14)枉:徒然,白费。

(15)丹蕉:即红蕉,亦称美人蕉,花色红艳。

(16)叶底:一作“叶展”。

(17)妖红:即“夭红”,艳丽的红色。苏轼《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化工余力染夭红。”

(18)道人:比喻有仙风道骨的桂花。

(19)取次装束:随意妆束,保持固有本色。刘攽《芍药谱》:“取次妆,淡红多叶也。色绝淡,条叶正类绯,多叶亦平头也。”取次,造次,随意。

创作背景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据广信书院本将此词编次于《声声慢·旅次登楼作》之后,作年约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家乡沦陷时未能脱身,被迫做了金朝的官。辛启泰《辛稼轩年谱》记载辛赞曾知开封府,所以辛弃疾少年时能有机会进入北宋旧宫观赏。当时盛开的木犀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追记当日印象而作《声声慢·嘲红木犀》此词。

文学赏析

《声声慢·嘲红木犀》这首词虽然是“嘲红木犀”,却寄托着君国之忧和沧桑之感,和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一样,都是洋溢着爱国激情的篇章。

上片泛咏旧京故宫草木。开篇化用杜甫诗,借唐喻宋,谓北宋盛时,宫中花木繁盛,桂影重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宋的繁荣昌盛。这和李清照所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一样,都有以小见大之意。“十里芬芳”二句由大到小,映带出红木犀。木犀、金粟,都是桂花的别名。“十里芬芳”上承“桂影重重”,写桂花之多、桂花之香;“一枝金粟”,写红木犀的耀眼出众。“玲珑”二字则把木犀花蕊似金粟点缀的风采准确地描写出来,但点到为止,为下片正面描写红木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凝碧池本来是唐代宫廷中的池沼名,天宝末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身陷贼手,赋诗云:“秋槐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不过,唐宋的凝碧池并非同一处,词人是借用王维诗意,说明当时凝碧池上虽有管弦之音,却不能给人以快慰之感,反倒使人感风吟月,满怀愁云。“翠华远”三句紧承“风月愁侬”写词人发愁的原因:二帝被囚远方,故宫荒芜,昔日的奇花异草难见天日,其“君国之忧”与沧桑之感表露无遗。

下片正面赋写红木犀。“只为”两句写红木犀的色与香。“天姿冷澹”,谓其质姿天然而不艳冶;“彻骨香浓”,言其香之经久不息。以“天姿冷澹”和“彻骨香浓”八字赋红木犀,可谓形神兼备。而“被西风酝酿”五字,不仅点出了木犀开花的季节,还暗示出它的孕育过程,运笔细密。“枉学”二句正面点明所赋为红木犀。“叶底偷染妖红”,谓木犀花之红可以和丹蕉相比。而“枉学”是说花虽艳红,却开不逢时,已无人去欣赏它了。“道人”二句用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的典故,谓即使木犀花淡红多叶,只要其香为木犀之香,依然是“道人家风”,风韵不减。“又怕是”二句关合人、花,语意双关,既远承“烟锁深宫”,写红木犀之凄凉;又因花及人,写人借酒消愁。“为凄凉、长在醉中”,言外之意是说做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醒”者更痛苦,正话反说,其中蕴含着词人深沉的忧患意识。

这首词名义上是追忆儿时入禁中凝碧池所见所感,事实上渗透着词人当时的悲苦情绪。全词由回忆入手,纵横古今,虽处处写花,却只出现一次本体“桂”字,表现出词人丰富的学识和表现技巧;又虽处处写花,却处处说人论事,融汇深沉的家国忧思、民族伤感,藏而不露,含蓄幽深。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

  • [1]王兆鹏著.辛弃疾词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72-274
  • [2]谢俊华注.辛弃疾全词详注 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34
  • [3]洪柏昭选注.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 上.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467-468
  • [4](宋)辛弃疾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5-26
  • [5]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宋词鉴赏辞典 南宋·辽·金 新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