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

瓦瓯篷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是元代张雨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是除夕夜在舟中思念亲人而作,“每逢佳节倍思亲”,用简明自然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无限亲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江梅的的(1)依茅舍,石濑(2)溅溅(3)玉沙(4)

江畔农家茅舍旁盛开着鲜艳的梅花,湍急的江水冲打着巨石溅起银白色的浪花。

瓦瓯篷(5)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6)

我漂泊异乡,在这简陋的船篷下送走旧日年华。请问那暮色中归巢等寒鸦:哪里是我亲人的家?

注释

(1)的的:鲜明的样子。

(2)石濑:石上急流。濑,湍急的水。

(3)溅溅:流水声。

(4)玉沙:指银白色的浪花。

(5)瓦瓯篷:一种简陋的船篷,形如瓦瓯。

(6)阿戎家:指亲人所在。阿戎,指堂弟,这是晋宋以来的习惯称呼。此处泛指近亲。

创作背景

《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此曲是除夕夜在舟中思念亲人而作。元朝泰定三年(1326)除夕之夜,曲家张雨路经江西玉山,在一艘破旧的小船上度过了新年。除夕之夜本是辞旧迎新家人团圆之时,可是作者却归家无望,依旧飘泊江上,望着暮色笼罩下的沿江景物,倍觉羁旅之苦,思亲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挥笔写下这支小令。

文学赏析

这支曲子起首写景:“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首一句通过工整的对仗写出了岸上江边的景色:梅花依傍着茅舍开放,湍激流水冲刷着沙石。“的的”本是明白、昭著之义,此处用以形容梅花色彩鲜艳夺目,虽在暮色之中仍然看得分明。作者笔下的画面虽不乏生机活力,但毫无新年除夜的喜庆气氛,平静的描绘之中流露出一种冷清的情调。

第三句描写自己的飘泊生涯:“瓦瓯篷底送年华。”瓦瓯小船以容身、江中度除夜的境况,突出了作者的孤独之感与凄凉之情。这里笔锋一转,情感为之一挫。唐代诗人杜荀鹤《溪兴》一诗曾谓:“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同样收入张雨《贞居词》的另一首作品《八声甘州·舟次垂虹寄玄洲许道民》亦曰:“独酌瓦瓯篷底,谁与饭胡麻?”除夕,本应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可作者却羁旅天涯,孑然一身,江上飘荡。纵然曲家弱冠便以儒者抽簪入道,遁出红尘,可遇到这样的景况,仍免不了黯然神伤。

曲子最后,作者把目光投向暮色中纷纷归巢的鸦鸟。他语带悲凉地“问暮鸦”:“何处阿戎家?(可知道我弟弟家在何处?)”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强烈的思亲之情,孤寂、落寞的心情流溢于笔端。

作者简介

张雨

张雨

元代诗文家、词曲家、书画家

张雨(1277—1346),早年名泽之,一名张天雨,又名张嗣真。字伯雨,号贞居、天雨、天宇、贞居子、贞居真人,别号句曲外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从师王寿衍,荐入京师,为翰林学士,书画、诗词均知名。晚年居于三茅观,修玄史,记历代道家高士。又作“黄篾楼”,储古籍图史。又于桥南作“藏书石室”,古书充栋。藏书印有“句曲外史”。惜在元末,藏书毁于战火。著有《出世集》《碧岩玄会录》《寻山志》《贞居集》《茅山志》等,散曲现存小令五首。

参考资料

  • [1]隋树森.全元散曲(上).北京:中华书局,1964:694
  • [2]邓元煊.元曲:彩图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20:42-43
  • [3]赵兴勤 赵韡 译注.元曲三百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