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天丁震怒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作品简介
《念奴娇·天丁震怒》是金代皇帝、诗人完颜亮的一首词作,被记载于小说《水浒传》中,又称为《念奴娇·咏雪》或《百字令·雪》等。词中描绘的是漫天大雪的场景,抒发了作为一名战士和帝王的诗人的豪情与杀气。此词意境冷峻、比喻贴切、气魄宏大,一扫前人咏雪窠臼,充满豪放风格。
译文注释
译文
天丁(1)震怒(2),掀翻银海,散乱珠箔(3)。六出(4)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5)颠狂,素麟(6)猖獗,掣断珍珠索(7)。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8)。
雪啊,仿佛天兵天将挟着巨怒,将那银子铺成的大海掀翻,将那珍珠缀成的帘子拆散打乱。六角形的雪花滚滚飞舞,把那山中的丘壑起伏填成一片平坦。这雪又像癫狂不已的白虎,以及猖獗横行的白麒麟,一齐扯断了珍珠绳索。还宛如鏖战的玉龙,打得鳞甲满天飘散。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9),缟带(10)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11)。貔虎(12)豪雄,偏裨(13)英勇,共与谈兵略(14)。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谁曾想起那雄关山岭上,将士在寒风中伫立,雪白的衣带紧粘着战旗的一角。戈矛泛着炫目的颜色,剑戟摇曳着凛冽的寒光,军帐中腾腾杀气萦绕。兵士们如貔虎野兽般雄壮,将佐们个个英勇,都在一起论略谈韬。此情此景下,应当一醉方休,用醉眼看那一片宽旷的碧空高高。
注释
(1)天丁:天兵,一说为天上的六丁神。
(2)震怒:大怒,异常愤怒。
(3)珠箔:即珠帘。
(4)六出:雪花六角,因用为雪花的别名。
(5)皓虎:白色的老虎。
(6)素麟:白色的麒麟。
(7)珍珠索:一作“真珠索”。
(8)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张元诗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以此形容飞雪。
(9)僵立:因寒冷而冻得僵硬直立。
(10)缟带:白色的衣带。“沾旗脚”一作“占旗脚”。
(11)戎幕:行军作战时的营帐。
(12)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
(13)偏裨:偏将与裨将,古时将佐的通称。“英勇”一作“真勇”,后者应为错字。
(14)兵略:即战略。“共与”一作“非与”,后者应为错字。
创作背景
《念奴娇·天丁震怒》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缺乏文献记载,最早出处《水浒传》中只有一句“壮那胸中杀气”,似表示完颜亮作此词与战争有关。而现代有的学者则根据词中内容推断其创作背景,如马清福《东北文学史》中认为此词可能是完颜亮未夺取皇位时所作,张克等的《东北古代文史论集》中则认为此诗写的是1161年11月完颜亮伐宋时雪中行军的场景。 [5-6] 另外,有观点认为这首词写的并不是雪,例如赵志辉的《满族文学史》中,就认为此词写的是1161年9月的一次水战的场面,毕宝魁的《东北古代文学概览》也支持这一观点。当然,以上说法均为推测,并无足以确证的根据。
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前三句“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以一种磅礴的气势开篇:一定是天兵发怒了,掀翻了银海,散乱了珠帘,变作了天地间的这场大雪。
下面二句“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漫天大雪,转眼间将山中的丘壑便填平了。
下面五句,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雪势。“皓虎”、 “素麟”,“掣断”的“珍珠索”,“酣战”的“玉龙”,“满天”的“鳞甲”。将逼人的雪势,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完颜亮巧用博喻手法,大笔挥洒,展现北国豪雪雄浑壮观的景象,堪称大气磅礴。绝无“天人宁巧许,剪水作飞花”的纤柔娇媚淡雅之态,亦无扑朔迷离婉秀之姿。谓其“俚而实豪”,雄气狂放,壮阔恢宏,豪宕奇险,借咏雪酣畅淋漓地展露其为人为词的当行本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
如果说上片重在写景,那么下片则重在抒情,描述了边塞军旅在这大雪中的豪情壮志。
开头三句“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谁能想到边关征夫在这风雪中的情景呢?以此从单纯的天上雪景过渡到“万里关山”去了。
下面六句,描述了边塞将士在雪中的豪迈气势,剑戟戈矛,在雪色中闪射着寒光,一座座军营透出一派杀气。无论是将领还是兵士,个个豪雄英勇,都在商略如何克敌制胜。
结尾二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雪中豪饮,一醉方休,且看取雪后初晴的寥廓碧空。于豪放中又抹上一层浪漫色彩。
完颜亮笔横四野,墨翻惊澜,天上人间,丘壑、雪势军威人情浑融一体,豪咏狂吟谱成这阕咏雪绝唱。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王利器.耐雪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73
- [2]关德富,唐树凡主编.中国四大名著诗词解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56-257
- [3]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明袁无涯刊、杨定见序本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