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行望云山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晓行望云山》是由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雨过天晴、天将亮未亮之时的所见,既包含哲理,也富有情趣。诗人在真与假、幻觉与现实的对立关系中,写出了云雾在山头堆积、喷涌的动态,山静云动的意境,跃然纸上。此诗情趣横生,妙解人颐;语言明明白白,通俗易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2)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3)

下了一夜的雨,东方刚破晓,诗人出门,影影绰绰地看到天边有连绵不断的山峦。

却有一峰忽然(4)方知(5)不动是真山。

忽然他发现有一座山峰向上升,于是在对比之下,知道那不动的山,才是真山。

注释

(1)云山:云和山。

(2)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3)可观:壮观。

(4)长:长大,生长。

(5)方知:才知道。

创作背景

《晓行望云山》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经无从考证。这首游山纪胜之作,是作者为了记录自己在山行途中的片刻感悟而写下的。

文学赏析

在杨万里的山水风光诗中,有不少写得饶有情趣,深含哲理,读来很耐人寻味,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篇。此诗围绕“望”字而展开,写破晓前的云山景象。

诗一开篇,作者便紧扣题目中的“晓行”二字,从天气写起。“霁天”,点明天气放晴。 “未明间”,交代天欲晓未晓,尚未大亮,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这就把“晓行”天气交代清楚了,为后面云山难辨的景象描写,作好铺垫。次句承前,写远山的景象。虽然天尚未亮,但“奇峰”还是依稀可见的。 “总可观”是照应“未明间”,是说大体可观,不甚清楚。“奇峰”,既是写远山,也是写天云,描绘云、山相接,连成一片,绝难分辨的景象。

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别开境界:“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这两句通过“却有”和“方知”,引出正题,辨明真假。在那满目奇峰之中,却有一峰发生了变化,它突然间长高了,与天相接,这才使诗人恍然大悟,原来那众多的奇峰,竟有天空中云彩在滥竽充数,给人以假象,而那些岿然不动的才是真正的远山。真相一经大白,诗人、乃至读者都会感到大为惊叹,以此结束全诗,真是情趣横生,妙解人颐。

《晓行望云山》这首诗最大好处在于,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向读者揭示了这样的哲理: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往往是真假混杂、真真假假,不易分辨。但是,只要细心观察,提高警觉,就会发现假的终究是假的,总会有拨开云雾,日朗天清的时候。同时,还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作者简介

杨万里

杨万里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其特点为: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但只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亦能文。有《诚斋集》。

参考资料

  • [1]莫砺锋.莫砺锋教你读古诗·中级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05:281
  • [2]郭彦全,石惟英.千首少儿古诗选译: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11:276
  • [3]薛亚康,杨志学.全国大中专院校汉语语言文学教材 唐宋诗词鉴赏: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2006年08月: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