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楼记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可楼记》是明代文学家高攀龙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从作者名其楼为“可楼”的原因开始写起,记述了其四面开窗,登望湖山景色而静穆悠远、优游自得,继而引出了作者对对人生和处世哲理的探索,间接表达了他的不论穷达而主持正义,他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精神。全文夹叙夹议,虽不以文名,但写得简洁而含蓄,平平略记,读来却饱含哲理。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水居一室耳,(1)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2)窗疏四辟(3)。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4),西则九龙(5)(6)焉。楼成,(1)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8)焉,于水有悠然之旨(9)焉,可以被风之爽(10),可以负日之暄(11),可以(12)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13),可以卒岁(14)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一间小楼。小楼一丈见方,四面开辟流通空气的窗户。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九龙山耸立在西。小楼筑成,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我对山有和顺舒畅的感觉,对水有悠远闲静的情义,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思就是我心满意足以为可以了。

(15)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16)名山,思得丘壑(17)之最奇如桃花源(18)者,托而栖焉(19)。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20),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想要游遍天下名山,寻找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栖居下来。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及的没有可以满我之意的,凭什现在对这间小楼就以为可以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22),而所安止几席之地(23)。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24)之游观耳,将焉用之!

大凡人最大的危害,产生于有不满足的心意。心意有不满足,则产生于不满足的事物;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极力谋求口腹的享受,而得到的只是吃饱肚子罢了,极力建筑高楼大厦,顶多享受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一年之中只是去游赏一两次罢了,这些都有什么用呢?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25)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26)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27)也。吾将由(26)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

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我的志趣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虽然如此,有所可以也就会产生有所不可以,犹如事物都是有正有反对待的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如此说来这座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注释

(1)高:使……高。

(2)方丈:面积方一丈,即俗称“一丈见方”。

(3)窗疏四辟:四壁开窗。

(4)九陆:当是无锡平原地名。

(5)九龙:山名,即惠山,在无锡,一名九陇山。惠山为九龙山第峰。

(6)峙:屹立、耸立。

(7)高子:高攀龙自称。

(8)穆然之思:和顺畅悦的感觉。《诗经》有“穆如清风”句,形容和悦清微之风。

(9)悠然之旨:悠远闲静的志趣。旨:意志。

(10)被风之爽:享受清风的爽快。被:受到。

(11)负日之暄:得到冬日的温暖。负暄,太阳照在背上。

(12)宾: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像客人那样接待它。

(13)优哉游哉:《诗经》有“优游尔休矣”句,就是这个意思。后人加上“哉”字,变成感叹词,意思是:多舒适呀!多快乐呀!

(14)卒岁:终老。卒:终结

(15)曩:从前、过去。

(16)五岳:古称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这里作为名山的总称。

(17)丘壑:陵谷。壑:山沟。

(18)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安乐之乡,这里泛指景色优美的山水胜地。

(19)托而栖焉:寄居。栖,住下。

(20)齐鲁殷周之墟:齐鲁指山东,殷周指河南。墟,故址、旧地。

(21)营其口腹:贪求美食。

(22)营居处:建造居住的地方。营,建造,建筑。

(23)几席之地:起居活动的地方。几席,形容所处地方之小。

(24)岁时十一:文中指从每年适合游赏的时节中拿出十分之一的时间。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十一,十分之一。

(25)日:名词做状语,这里是每天的意思。

(26)兹:此。

(27)与物为耦:与事物对等的。与物,相与附的事物。耦,与偶同,成双作对。

(28)囚赘:多余、多而无用。

创作背景

据《明史》载,高攀龙“少读书,有志程朱之学。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四川佥事张世则进所著《大学义》,诋程、朱章句,请颁天下。攀龙抗疏力驳其谬,其书遂不行。”他常研读二程、朱熹之理学著作与山西大儒薛文清之《读书录》,心领神会,受益颇丰。又亲撰《日省编》《崇正编》,将先朝大儒针对儒、释差异所发之论汇集成书,以抵制阳明心学所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之主张。是时,朝纲废弛、国力渐衰,首辅王锡爵大肆剪除异己,朝廷之内,直言进谏之士为之一空。御史袁可立上疏针砭时弊,神宗却妄信王锡爵,将袁氏削为庶人。袁可立乃高攀龙同年,又是朝中难得一遇的有识之士,故高攀龙闻此而愤激不已。遂上《君相同心惜才远佞以臻至治疏》,对王锡爵严加指责,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神宗亲佞远贤的不满。神宗大怒,谪高攀龙为广东揭阳添注典史。又,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月,高攀龙以遭亲丧为由,居家不仕近三十载。在归乡赋闲的这三十年中,高攀龙于漆湖之畔(今蠡湖东岸)建造了一处读书静坐的“水居”,取名“可楼”。“水居”坐拥环山,临湖而处,清幽雅致,远避尘嚣。于“可楼”之中,存楼主人悟得之“治国平天下”的“立本致用之学”。高攀龙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毕生之志,“居与游无出乎家国天下”。因此,高攀龙为“可楼”作记,以述其置身“水居”之所思所乐。

文学赏析

为亭台楼阁作记,在高攀龙之前,早有佳构。即以明代为例,刘基的《苦斋记》、宋濂的《阅江楼记》就颇具特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更是精美而真挚感人。高攀龙这篇《可楼记》却异乎前人,名曰“记”,实则重在“议”,即只是平平略记其楼之建构和登望之乐,而把主旨和重心放在“可”与“不可”、“足”与“不足”的哲理与感叹上。

文章开篇用一个自然段写自己为什么名其楼为“可楼”,虽记述了四面开窗,登望湖山景色而静穆悠远、优游自得心态但在全篇中,它却只是为议论蓄势,有如放矢前的张弓。按常理推之,接下来作者当就可与不可展开题旨了,然而文章又故作迁回,写了一小段自己年轻时所理想的“可”,以及观览祖国名胜后“无足可吾意”的“不可”。二者对举,似乎又否了第一自然段说的“可”和年轻时企望的“可”。从文气上看,似乎仍是引而不发;从逻辑和内蕴上看,这一段却是作进一步的铺垫,并迂回曲达,摆出了“不可”与“可”这矛盾和作者的疑惑心理。当然这样写正反映了作者经历、人格和他所处明末社会环境的真实情感和心路历程,但在写法上,也避免了平庸和浅露。

第三自然段,既是文章的高潮所在,也是作作记的主旨所在。以传统的观念言之,“知足不辱”、“知足常乐”,而今人不知足,虽所得“止于一饱”,所安“止几席之地”,仍要“极力以营其口腹”、“极力以营居处”凡此种种,既是对现实的影射,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怀疑,更是对人生和处世哲理的探索。虽然高攀龙明言这种“不足”产生的“不可”是“人之大患”,并表明“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但明白人看来,其中隐含着作者的不平、愤与不记个人得失的操守。他的不论穷达而主持正义,他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精神于此文之中亦可窥其一斑。

一般来说,明代散文总体说来,前期沉寂,貌岸然而无生气。其后,文派纷起,但又复古、拟古,散文创作颇多优孟冠,不能“自为其言”。到隆庆、万历之际,企图摆脱古人束缚而要求“直抒胸臆,唐宋派也提出了写“新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的主张,公安派还倡导“独抒性灵”。高攀龙虽不以文名,但他顺应潮流,写出这种简洁而有自己见解的,有含蓄特色的散文,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简介

高攀龙

高攀龙

明代文学家、政治家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行人。上书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三十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时人称为“东林党”。高攀龙为首领之一。天启六年(1626年),崔呈秀假造浙江税监李实奏本,诬告高攀龙等人贪污,魏忠贤借机搜捕东林党人。该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著有《高子遗书》12卷。

参考资料

  • [1]程帆主编. 古文鉴赏辞典 学生版[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1.06.第567-572
  • [2]陆澄等编. 中华朗诵二 让文字插上声音的翅膀[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08.第84页
  • [3]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笺图)古典散文基本解读 7 续古文观止 4 明文[M]. 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2.10.第140-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