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雨霖铃》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对《雨霖铃》这支乐曲的产生及传播过程的追述,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和晚年独居南内的凄凉孤寂的处境,反映出社会大动乱之后封建知识分子对沧桑变迁的哀感。诗中着重刻画了马嵬驿兵变给玄宗带来的感伤,而这种感伤又是通过一个目击证人,即《雨霖铃》曲的最初演奏者张徽,从他的口中委婉道出,更觉真切动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雨霖铃夜(1)却归秦(2),犹是(3)张徽(4)一曲新(5)。
寒雨淋漓,和着栈道上铃声振响的冬夜,上皇终于从逃难的蜀地返回旧京。待得归来,还能听到张野狐弹奏的一曲新声。
长说上皇(6)垂泪教,月明南内(7)更无人。
虽然旧日的乐工经常说起昔时上皇饱含泪水教授此曲的情形,可是今日的南内只见明月寂寂,却再也没有他的踪影。
注释
(1)雨霖铃夜:霖雨声、车铃声交织之夜。
(2)却归秦:唐军收复两京后,局势转变,唐玄宗遂于至德二载(757)十二月,由四川返回京城长安。却归,回归。秦,秦地,指长安。
(3)是:一作“见”。
(4)张徽:号野狐,开元年间宫廷音乐家,与李龟年、贺怀智等齐名。安史之乱起,张徽随玄宗入蜀,乱平,又随玄宗回到长安。
(5)一曲新:指玄宗新创之曲《雨霖铃》。
(6)上皇:太上皇,指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玄宗于次年逃往蜀中,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
(7)南内:唐长安兴庆宫,在大明宫南,故名。原为玄宗藩邸,玄宗自蜀返京,被尊为太上皇,居于此。
创作背景
《雨霖铃》原是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入蜀,连日霖雨,于郎当驿中闻铃声,问黄旛绰:“铃语云何?”对曰:“似云‘三郎郎当’。”当时宫中称玄宗为三郎,郎当即潦倒之意。玄宗遂采其声谱写《雨霖铃》曲。第一个吹奏此曲的是梨园乐工张徽,那时玄宗因思念杨贵妃,常流泪不止,在亲自传授张徽此曲时尚含着眼泪。回銮做了太上皇,又让张徽奏此曲,以纪念杨贵妃。此诗作于何年何地未详,但从时间上看,当时安史之乱早已过去,诗人或有机会聆听此曲,或因一时有感而作。
文学赏析
《雨霖铃》全诗共四句,以追述始,写唐明皇自蜀返京,由蜀入秦,恰逢霖雨之夜。地点、情景依旧,然人事全非。使人睹此情景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安史之乱,唐明皇仓惶出逃,联想起马嵬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联想起栈道雨中唐明皇悼念贵妃闻雨而作《雨霖铃曲》的凄凉惨景。诗人让读者产生这么多的联想,是为了让人对唐明皇的悲凉处境作一深刻反省。
唐明皇开元年间,天下大治,四海晏然,史家盛称为“开元之治”。然而,到了天宝末年,唐明皇宠幸佞臣,沉湎声色,终日与杨贵妃晏游嬉戏,朝政荒废,怨声四起。可是不久,“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撕毁了唐明皇的美梦,迫其弃都西逃。荒淫无道,宠幸佞臣,把唐明皇送上了悲凉的人生之路。西京收复后,唐明皇由蜀归秦,景况是否会改变一下呢?诗人这样写道:“犹是张徽一曲新”。与上句联系起来,恰恰与诗人的未言之意构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唐明皇是落难帝王,进不能保社稷,退不能保宠妃,身不由己,悲苦自知;如今,唐明皇是返京的皇帝,青山依旧,江山未改,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他又可以称孤道寡,君临天下了。然而,物是人非,爱姬已命丧马嵬,在唐明皇的耳中眼中,只有那雨中栈道和霖雨铃声还有一点新鲜感,只有张徽奏的《雨霖铃曲》还能打动他那木然的灵魂和死去的心。张徽弹奏的是什么呢?是唐明皇的爱恋、怨恨、悼念和追悔吗?唐明皇听来也许是,不然,他何以感到亲切,何以凄怆流涕!然而,诗人听来却别有韵致:“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
从《雨霖铃曲》中,诗人听出乐工张徽在久久地叙说唐明皇垂泪授曲的情形。叛贼横行,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唐明皇偏安一隅,不思收复河山,却一直沉湎旧情,念念不忘被逼自缢于马嵬坡的杨贵妃。他常常垂泪向张徽传授自制的《雨霖铃曲》,用以表达对杨贵妃的思恋和怀念。作为一个人,唐明皇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一个国家陷于战乱时期的帝王,即使他已经逊位,这样沉湎个人私情也不免让人感到太过儿女情长。
总之,《雨霖铃》这首诗熔批判和同情为一炉,而诗人那颗忧国忧民之心又隐含其中,构成了阴郁、悲凉的基调,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宋)郭茂倩编撰. 乐府诗集 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975.
- [2]王志英注评. 历代名家绝句评点 唐[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1:277.
- [3]孙建军,陈彦田主编;于念等撰稿. 全唐诗选注[M]. 北京:线装书局, 2002:3568.
- [4]罗仲鼎,俞浣萍校注. 千首唐人绝句校注 下[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7:376.
- [5]王洪,乔力主编. 中国文学宝库 唐诗精华分卷[M]. 北京:朝华出版社, 1991:938-939.
- [6]杜兴梅,杜运通评注. 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M]. 北京:线装书局, 2011: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