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杭州孤山寺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题杭州孤山寺》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从空间写孤山寺;颔联从气候方面写孤山寺;颈联从地点及风物写孤山寺的孤峭幽深;尾联则写孤山寺的动写静。此诗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中扣住孤山景色的本质特征清、幽,极力表现它的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楼台耸碧岑,一径(1)入湖心。

楼台高耸在陡峭的小山上,一条小径通到湖心中央。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不下雨山色也经常湿润,没有云水面也是一片暗蓝。

断桥(2)荒藓(3),空院落花深。

断桥上的苔藓斑驳成文,幽静的院落里积满了落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还在回想着西窗望月时的情景,玉皇山北的林中又传来了悠扬的钟声。

注释

(1)一径:指分隔外湖和里湖的白沙堤。

(2)断桥:在里、外西湖分水点上,一名段桥,又名宝祐桥,据说因来路白公堤至此而断故名。“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后来出现的民间传说《白蛇传》就说白娘子和许仙在此相会。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断桥,本名宝祐桥,自唐时呼为断桥。

(3)涩:《三体唐诗》作“合”。

(4)空院:空寂的庭院。

(5)深:幽深。

创作背景

《题杭州孤山寺》这首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唐穆宗长庆二年10月至唐敬宗长庆四年5月)期间,即822年10月—824年5月。当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游孤山寺,与诗人张祜相遇,邀他同舟游西湖,漫步孤山。满眼碧色,一湖幽情,使张祜如进仙境,留连忘返。于是,张祜写下了《题杭州孤山寺》。

文学赏析

首联,“楼台耸碧岑,一径人湖心。”从空间写孤山寺。它的楼台高高地站在碧翠的小而陡的山顶,一条白沙堤穿过湖心笔直地伸向这里,前者为上下纵线,后者是东西横线,两者相互垂直,从而在视觉上将小小的孤山展扩开去,这就是构图美。从颜色来说,碧山金梅蓝天,黄堤清波白浪,色彩丰富,相映生辉,是可以用想象来补充的。

颔联,“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从温觉来写,即使不下雨,也感到这里的山是潮湿清凉的,假如是大晴天,这儿的水因为深,因为山崖和楼台亭阁阻断阳光,所以水是幽森清凉的,看来孤山实在是盛夏的避暑胜地。此联为主客观之统一。从客观看,这里的山与水确实湿润荫凉,从主观看,诗人准确地捕捉这一特征,心灵感应,倍觉清凉,并迅速摹写出来。而“不雨” “无云”又是艺术的有力映衬与烘托,可谓穷形尽相,吐尽情绪。

颈联,“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从地点及风物写它的孤峭幽深。孤山隐伏在断桥边,人迹罕至,故苍苔枯涩;院落空寂,则积英盈寸,香味馥郁,总之,它是冷清的。此联用曲笔,不明言其地僻静,而以“荒藓”“落花”托出,以“涩” “深”形容,用“断”“空"点睛,对仗工整,意味涵泳,令人向往。

尾联,“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说从前曾宿此寺院落西厢,月夜听北林传来之悠悠钟声,钟鸣院更静、令人欲仙欲死,作逍遥游,因而终身难忘,故今日再至,当日情状记忆犹新。此联用力开拓,诗境骤然扩大。从空间说,扩大到孤山北麓,从听觉写,则钟声震响夜空,飞向苍穹,是不可以道里计的。虚实相生,不同凡响。再说,前三联皆静寂无声,以静写静,此联则以动写静,倍感清幽。

《题杭州孤山寺》此诗章法绝妙,首联写寺径,颔联写山水,颈联写春末夏初之时景,末联写前此曾宿此寺,今日感受尤深。三行承“碧岑”出,四行承“湖心”来,山在湖心故长润,水围山脚故自阴。“断桥”承“一径”,“空院”承“楼台”,“涩”从“断”字来,“深”从“空”字现。尾联紧接六行出。足证构思颇具匠心,锻炼非同一般。再说,山水游记诗文,在未抓住对象特征前,切勿轻易动笔。

作者简介

张祜

张祜

唐代诗人,有“海内名士”之誉

张祜(785—849), 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平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参考资料

  •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407
  • [2]陈增杰编著. 唐人律诗笺注集评[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829.
  • [3]阳光 关永礼主编. 中国山川名胜诗文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