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三首·其一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早秋三首·其一》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初秋景色。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遥夜泛清瑟(1),西风生翠萝(2)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残萤委玉露(3),早雁拂金河。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树晓还密(4),远山晴更多。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5)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注释

(1)遥夜泛清瑟:遥夜:长夜。 泛:漂浮貌。 清瑟:清凉寒冷。

(2)翠萝:翠绿的草地。

(3)委玉露: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 玉露:晶莹的露珠。

(4)还密:尚未凋零。

(5)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

创作背景

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表现作者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臣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写下《早秋三首》这三首诗。

文学赏析

《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象一动一静,一俯一仰,一远一近,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拂晓来到,所看到的景物也更加清晰。五、六句写了高大的树木,显得更加茂密,远处的山岭,由于秋高气爽,天气晴好,看得更真切,显得也像更多了。以上六句诗,不仅时间顺序安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所选的景物,也都具有早秋特定时间里的典型物色,使我们有如看到一幅幅早秋的联环画。而诗中凄清,萧瑟的景物,又隐隐透露出诗人无奈的孤寂之情。

结尾二句是诗的点睛之笔。从淮南一片树叶的落下,而引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为自己要终老于雾霭苍茫的江边而哀伤。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一片落叶不仅可以预示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引发了作者的身世飘零,身不由己及仕途无路的感慨。作者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将终老江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哀痛之情不言而喻。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实际上都是为最后的感情抒发作铺垫。此外,本诗的最后一句,还为第二首诗预留了表现空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简介

许浑

许浑

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许浑(788—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参考资料

  • [1]沙灵娜.唐诗三百首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