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旧院

锦绣歌残翠黛尘,楼台塌尽曲池湮。

荒园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金陵旧院》是清代文学家蒋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选取了一个极其微小的视角,用金陵旧院这一个细节的历史变迁来展现整个历史变化、人世沧桑的全貌。诗中对比鲜明,前两句写歌女死亡,楼台不在;后两句写瓢儿菜独占春光,并未对此进行评论,留下了大量空间供读者去想象和回味。全诗构思巧妙,善于写悲。以小见大,借景抒情,以委婉的描写表现深挚的感伤。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锦绣(3)歌残翠黛(4)尘,楼台塌尽曲池(5)(6)

那昔日的重楼画阁,曲槛回阑,都已成断垣颓壁;那往日的盈盈歌女,婉转歌喉,早已灰飞烟灭。

荒园一种瓢儿菜(7),独占秦淮(8)旧日春。

可怜那秦淮旧日春,年年春去春来,只有那独一无他的瓢儿菜独占风情了。

注释

(1)金陵:即今江苏南京。

(2)旧院:为昔日金陵妓院的所在地。

(3)锦绣:指穿锦绣衣裳的歌妓舞女。

(4)翠黛:本指美人的化妆,此处指美人。

(5)曲池:婉曲的池水。

(6)湮:湮没,淤塞。

(7)瓢儿菜:即瓜菜。

(8)秦淮:即秦淮河,流经南京市。

创作背景

金陵旧院在秦淮河畔,是明代歌舞繁华的烟花风月之场,清兵南下时废于兵燹。曹大章《秦淮士女表》说:“当时二十四楼,分列秦淮之市,其后遂毁,所存独六院而已,所艳独旧院而已。”作者伤悼明朝灭亡,叹惋金陵衰败,创作了《金陵旧院》此诗。

文学赏析

《金陵旧院》此诗以旧院的残败显示明亡以后金陵的衰落,曲折地寄写诗人对明亡的感慨。

四句都作景语,全在空间上展开,但又处处暗寓着昔盛今衰的对比,时时流露诗人浓重的感伤情怀。首句说,当年旧院的主人早已化为尘土,再也听不到她们的歌声了。次句接写她们旧日的居处,“楼台”已荡然无存,后花园中蜿蜒曲折的池塘也已干涸湮没。后两句,视野进一步拓宽,审视整个园林,当年花木茂盛之地,如今见到的竟然清一色的瓢儿菜。春天已经降临秦淮,而在往昔秦淮最为繁盛之地,却只有一种供食用的瓢儿菜装点春光。在和煦的春阳照耀下,这填塞画面的绿色,写尽了诗人叹息金陵繁华消歇的感慨。

《金陵旧院》这是一首即小见大、以景传情的好诗。伤悼明朝灭亡,叹惋金陵衰败,正面写去需要大规模、多篇幅,不是一首短小的七绝所能包容的。故诗人从金陵旧院落笔,以旧院的兴替从侧面见出金陵的变化。旧院可写的内容,也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故又有待进一步的筛选,既要照顾全面,显示出所写的确是金陵旧院,又要突出重点,写出旧院富于特征性的变化。因而诗人在相当全面地写出旧院其人(首句)、其地(次句)、其物(三、四句)的同时,又将重点放到对瓢儿菜的描写上。写瓢儿菜的三、四句,是一个两句一意的十四字句,句意紧凑,内容单纯,笔力全集中在对瓢儿菜的描写上。这两句的用字也很有讲究:数量词“一种”,有“唯一”、“只有”的意思,强调荒园处处所见唯有瓢儿菜而已;“独”字与“一种”相呼应,再次强调除了瓢儿菜再无其他花草;秦淮之“春”用“旧日”加以修饰,暗寓今昔对比,并泄出诗人的嗟叹之情。施闰章称蒋超作诗“匠心独运”,“不肯一语近人”,此诗也正好表现了他的这一创作特色。

作者简介

蒋超

蒋超

清代探花

蒋超(1624—1673),字虎臣,一字岵慎,自号华阳山人,金坛(今属江苏省)人。顺治四年丁亥(1647)赐进士第三人,授编修。后乞病归,遍游名山,卒于峨帽伏虎寺。临终有诗云:“偶向镬中求避热,那从大海去翻身。”著有《绥庵集》。

参考资料

  • [1]窦永丽,王洪著.明清诗赏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10:196
  • [2]包杰编著.清人七言绝句选评 意译新探 上.北京:文汇出版社,2010.11:24
  • [3]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文通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0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