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作品简介
《小雅·隰桑》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小雅》中少有的几篇爱情诗之一。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写主人公心里所设想的幽会场景,所表现的是如火一样炽热的爱情;第四章所诉述的是现实中的爱情苦恼和心理矛盾。诗中所表现的感情热烈而坦荡,语言具有极强的概括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隰桑(2)有阿(3),其叶有难(4)。既见君子(5),其乐如何。
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儿茂盛掩枝柯。见到我是那人儿,快乐滋味无法说!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6)。既见君子,云(7)何不乐。
洼地桑树多婀娜,枝柔叶嫩舞婆娑。见到我是那人儿,如何叫我不快活!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8)。既见君子,德音(9)孔胶(10)。
洼地桑树多婀娜,叶儿碧绿密又多。见到我是那人儿,情话绵绵难尽说。
心乎爱矣,遐不(11)谓(12)矣?中心(13)藏之,何日忘之?
爱你爱在内心窝,何不情意向你说?心中把你深藏起,哪有一日忘记过?
注释
(1)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2)隰桑:长在低湿地里的桑树。隰,低湿的地方,洼地。
(3)有阿:犹“阿阿”,柔美的样子。有,形容词词头。阿,通“婀”。
(4)有难:犹“难难”,茂盛的样子。难,通“娜”。
(5)君子:指所爱者。
(6)有沃:茂盛的样子。沃,柔美,肥厚润泽。
(7)云:语助词。
(8)幽:通“黝”,青黑色。
(9)德音:美好的声音,此指情话。
(10)孔胶:很缠绵。一说很盛,很多。
(11)遐不:何不。遐,同“瑕”,何。
(12)谓:说话,告诉。
(13)中心:心中。
创作背景
《小雅·隰桑》是《小雅》中少有的几篇爱情诗之一,但是因为封建时代的学者囿于“雅”的缘故,从未有人当作写男女情事的诗来读,连最敢突破旧说的朱熹、姚际恒、方玉润诸人也不例外,他们与《毛诗序》不同,不视为“刺诗”,而认为是“喜见君子之诗”,已稍接近诗意,其中尤其是朱熹,解说此诗末章时,已引《楚辞·九歌·山鬼》的句子对照,他说:“楚辞所谓‘思公子兮未敢言’,意盖如此。爱之根于中深,故发之迟而有之久也。”(《诗集传》)似乎已触及情诗内容。
近人多不取旧说,除个别人认为“是写臣子恩宠于王侯,感恩图报之歌”外,一般都理解为爱情诗,且作为女词。余冠英《诗经选》说:“这首诗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自白。”被女子所爱的人,可能是她的丈夫,也可能是她的情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一位妇女思念丈夫的诗。”
文学赏析
《小雅·隰桑》全诗四章。前三章叠唱,从歌曲看,是一个调子的重复;从诗的抒情说,则是重章互足,意思有所补充。首章头两句“阿难”本是联绵词,字或作“阿傩”“阿那”“婀娜”。这里将“阿”“难”拆开用,其义略有差别。二、三章“难”换作“沃”“幽”,除变韵外,还描写了桑叶的柔美与颜色。第三章的第四句对前两章意思的丰富更明显。
前三章的头两句是起兴,诗人眼见洼地上桑林枝叶茂盛,浓翠欲滴,婀娜多姿,美极了。这正是青春美的象征。何况桑林浓荫之下,是少女少男幽会的最佳场所。诗人触景生情,想到她心爱的人,竟按捺不住心头的一阵狂喜,一阵冲动,前三章后两句写的就是这一想像中的情绪。她设想,如果见着自己心爱的人,那种快乐无法说,接着又补明——这不能叫自己不快乐。她愈想愈出神,也愈入迷,竟如醉如痴,似梦还醒,已完全沉浸在情人会面的欢乐之中,仿佛耳际听到他软语款款,情话绵绵。这甜蜜的轻声耳语,如胶似漆的恋情,叫她难以自已。
前三章诗人所表现的如火一样炽热的爱情,显得是如此纯真、大胆、坦露,然而这只是她心里所设想的幽会场景,并非所经历的事实如此。所以当诗人从痴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现实,她就一下子变得怯弱羞涩起来,第四章所诉述的就是这一爱情苦恼和心理矛盾。本来她深爱着心上人,但又不敢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她反问自己:既然心里如此爱着他,何不向他和盘托出呢?她也许多次下过决心,一再自我鼓励,但是终于缺乏这种勇气,每当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至今仍是无可奈何地把“爱”深深藏在心底。然而这已萌芽了的爱情种子自会顽强生长。“何日忘之”正透露着这一爱情信息。相信总有那一天,这颗爱情种子定会像“隰桑”一样,枝盛叶茂,适时绽开美丽的爱情之花,结出幸福的爱情之果。“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两句叙情一波三折,具有极大概括力,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5
- [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381-382
- [3]周明初等 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83
- [4]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560-562
- [5]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