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见说东园好

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

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球。流年回首付东流,凭仗挽回潘鬓,莫教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吟咏真州(江苏仪征)东园的迷人风光,隐含着作者的缕缕乡愁;下片特写眼前事物,抒写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全词借东园美好迷人的风光事物,抒发词人的种种愁绪,言短意长,情感复杂。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见说(2)东园(3)好,能消北客(4)愁。虽非吾土(5)且登楼,行尽(6)江南南岸,此淹留(7)

听说东园好风景,能消北客胸中愁。虽然说不是家乡,我也前往去登楼。行遍江南南岸数千里,在此地稍作逗留。

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球(8)流年(9)回首付东流(10)凭仗(11)挽回潘鬓(12)莫教秋(13)

秋阳照红枫叶鲜明如织锦,清霜降菊花颜色暗淡开得像绣球。人生苦短,时光飞逝如同东流水,观景且开心,莫教白发生满头。

注释

(1)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此词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三平韵。

(2)见说:见了后才说,这里指亲身感受。

(3)东园:宋代真州(江苏仪征)的园林。原为州之监军废营,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监察御史马仲涂建造成为暇日游园。

(4)北客:北行的迁客,苏轼自谓。苏轼自黄州移汝州,路经真州北行,故自称“北客”。

(5)吾土:自己的故乡,故地。语见东汉王粲《登楼赋》。

(6)行尽:游遍,游完。

(7)此淹留:我在仪真东园才真羁留,逗留。

(8)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球:秋天的日光把枫叶照得明丽如织锦,清冷的秋霜使菊花颜色暗淡,开成球状。短日,冬至后,白昼一天天地短起来。缬(xié):染有彩纹的丝织品。

(9)流年:光阴。

(10)付东流:付给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11)凭仗:借助。

(12)潘鬓:语见西晋潘岳《秋兴赋》,代指中年头发变白。

(13)莫教秋: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秋,苏轼陪伴王胜之到了仪真,同时拜访了真州太守袁陟,寄居于学宫,《南歌子·见说东园好》该词是三人同游东园时苏轼所作。

文学赏析

上片,咏东园的迷人风光。第一、二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写「东园好」。「见说」,点明非「听说」,是亲身感受。具体好在哪里,好在「能消」像东坡这样政治「北客」之「愁」闷,这是铺垫之笔。第三、四、五句,写百闻不如一见,东园风光实属迷人。虽然东坡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一「登楼」,纵观全景,气象万千,顿觉豁然开朗,令人神往。这是东坡「行尽江南南岸」所未曾见到的美景,颇有范文正在岳阳楼上所观写山光水色的韵味,令人心旷神怡。正因田园如画的仪真,纔把东坡「淹留」、挽留住了。

下片,特写眼前事物,感叹人生短暂。第一、二句特写白昼「短日」的「枫」虽「明」而已「缬」,微寒「清霜」的「菊」既「暗」而又「球」。这典型的带有双关意义的深秋景物,是在给予东坡什么。第三句,一语道破此时此地东坡思想的真谛:「流年回首付东流!」似有人生短暂、不堪回首的愁闷。最後两句,藉助古代文人的传统心理来自我安慰:凭藉东园的美好景色,让东坡内心增添了愉悦。凭借潘岳的能耐,延缓东坡逐渐发白的双鬓。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全词借景抒情,藉东园美好迷人的风光事物,敞开了东坡旷达宽阔的胸怀,消解了多年积抑于心的愁闷。触发了东坡复杂的思想情绪中的消极心态,也为东坡内心增添了心事忡忡的忧愁。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李长路.全宋词选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12
  • [2]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