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月记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作品简介
《观月记》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创作的一篇游记。这篇文章写作者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见。作者开篇先不写观月,而是以议论的方式层层递进,提出观月“四美”之说,体现了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后半部分叙写观月经过,先写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恰好满足“四美”的条件,表现了作者金沙堆观月时的舒畅心情,也透露出罢官后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以排遣烦恼的心态。全篇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笔法多样,见解独到,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颇见作者匠心。
译文注释
译文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1);临水之观(2),宜(3)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4)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5)宫室,安得(6)皆临水?盖有之矣(7);若夫(8)远去人迹,则必(9)空旷幽绝(10)之地,诚(11)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12)而之空旷幽绝(10),蕲顷刻之玩也哉(13)!今余之游金沙堆(14),其具(15)是四美(16)者欤?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为明亮,在中秋那天赏月,以靠近水的地方为最佳;到水边去赏月,应当单独一人前往;独身前去的地点,离开众人越远就越好。然而中秋之夜往往看不到月亮,城邑和房屋又哪里能都建在水边呢?中秋有月亮而城邑房屋又在水边,如果要选择远离人迹的去处,那一定是空旷幽静、人迹罕至的地方;果真有喜爱猎奇的人,又哪里有人能够在夜间单独行走去到空旷幽静、人迹罕至的地方,求得片刻之间赏月的乐趣呢?现在我一人到金沙堆赏月,岂不是中秋有月、临水赏月、独身前往、远离众人这四个好条件全都具备了吗?
盖(17)余以八月之望(18)过洞庭(19),天无纤云(20),月白如昼。沙当(21)洞庭(19)青草(22)之中,其高十仞(23),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4)童隶(25)而登焉。沙之色正黄(26),与月相夺(27);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28)激射(29),体寒目眩(30),阆风、瑶台、广寒之宫(31),虽未尝(32)身(33)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34)耳。盖(17)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35)为备(36)。书(37)以为(38)金沙堆观月记。
我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经过洞庭湖,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光皎洁如同白昼。金沙堆处在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间,突出水面有十仞高,四面环绕的水面,距陆地最近的都有几百里远。我把船停靠在金沙堆下,叫所有的书童和仆役全都留在船上,独自一人登上金沙堆。这小岛上湖沙的颜色是一片纯正的金黄,和洁白的月光争相辉映;湖水好像一只巨大的白玉盘,湖沙好像是黄金堆积,湖水和沙滩放射出明亮的光彩,令人感到身上发寒,双眼发花,仙界的阆风山、瑶台和广寒宫,我虽然不曾亲身到过那些地方,想必应当也如同这里的境界而已。总之,中秋的明月,临水赏月、独自前往和远离众人,在这里全都齐备。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金沙堆观月的记载。
注释
(1)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胜,胜过。这里是更好、最好的意思。
(2)临水之观:观,观赏。
(3)宜:适宜,应当。
(4)去人远者:去,距离,离开。
(5)城郭:内城和外城,也泛指城市。
(6)安得:哪里能。
(7)盖有之矣: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之:代词,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8)若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
(9)必:一定。
(10)幽绝:幽静僻远。绝,极远。
(11)诚:果真,如果。
(12)独行以夜:在夜里独行。以,相当于“于”。之:到。
(13)蕲顷刻之玩也哉:蕲(qí):同“祈”,求。顷刻:片刻。玩:欣赏。
(14)金沙堆:洞庭湖中的小岛,由黄色泥沙淤积而成。
(15)其具:大概具备。其,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大概”“或许”。是:这。
(16)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之月、临水之观、一人独往、远离人境。
(17)盖: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18)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19)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
(20)纤云:微云。
(21)沙当: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
(22)青草:青草湖,唐宋时在洞庭湖东南,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涨水时则相连。
(23)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24)却:使退去。
(25)童隶:书童仆役。
(26)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正,纯正。
(27)相夺:相映争辉。
(28)光采:光辉,光芒。采,同“彩”。
(29)激射:原指水流猛烈喷射冲击,这里形容光芒强烈。
(30)目眩:眼花。
(31)阆风、瑶台、广寒之宫:均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阆风位于昆仑山巅,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亦位于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之宫,即广寒宫,月中仙宫。
(32)未尝:不曾。
(33)身:亲自。
(34)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35)于是:在这里。
(36)备:齐全,完备。
(37)书:写。
(38)以为:作为。
创作背景
张孝祥是南宋力主抗战的爱国词人。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乾道二年(1166)六月,张孝祥因言事被罢官,自桂林北上,八月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之夜,作者登上金沙堆,独自登临赏月,写下《观月记》这篇游记。
文学赏析
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青草庙。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登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浓厚,接连写了《金沙堆赋》《念奴娇·过洞庭》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
文章题为《观月记》,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作者观月所产生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泻,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既点出作者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
作者写洞庭观月所见,文字较为简略,仅言“天无纤云,月白如昼”“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而已,可谓点到即止。但读后却能进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其因一则是作者写其所见,取材典型,纵然一点两点,却能构成一幅富有意味的完整画面;再则是作者写景是和抒发领略景物之美的强烈感受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写景是在抒发感受时带出来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议论是写作者观月感受,在写景之中也有之。如写沙上观湖上月,即“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类文字,既以想象之词拓宽美的境界,又抒写作者赏心悦目之感,映现出神思飞越之态,自有感发作用。
《观月记》全篇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独往”“去人远”云云,其实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不无关系。这篇游记有议论、叙述、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地运用多样化的写作手法,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邓绍基等选注.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223
- [2]王深根编著.初中文言文学习一本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156
- [3]董选辉编.语文精品诵读 上 八年级.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75-76
- [4]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811
- [5](宋)张孝祥著;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9
- [6]子夜,炜平译注.古代游记精品 文白对照.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123-124
- [7]郑春山主编.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 卷4.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3389-3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