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浣溪沙·方响》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英宗治平元年(西元一〇六四年)七月。上片以衬托的写作手法,写乐女们敲击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方响演奏《凉州》曲的过程。下片以带有神话色彩的笔墨,写方响超常的艺术力量。全词记述了乐女演奏方响及其效果的全过程。
译文注释
译文
花满银塘(1)水漫流,犀槌(2)玉板(3)奏凉州(4),顺风环佩(5)过秦楼(6)。
清池上的花朵盛开,如见清泉漫流一样,去听犀牛角作的敲击的槌和玉作的方响演奏的《凉州》曲。乐女快步,佩带着佩玉来到了馆舍。
远汉(7)碧云轻漠漠(8),今宵人在鹊桥(9)头。一声敲彻绛河秋。
遥远的天河上碧绿色的云彩轻轻地密布着,今晚的恋人相会在鹊桥头。一声声敲击,乐音穿透了新秋的天河。
注释
(1)银塘:清澈明净的池塘。
(2)犀槌: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小槌。
(3)玉板:击节的拍板的美称。
(4)凉州:乐府《近代曲》名,属宫调曲。原是凉州一带的地方歌曲,唐开元中由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5)环佩:古人身上佩带的玉制饰物,这里代指妇女的佩饰。
(6)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造的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这里代指乐女居住的馆舍。
(7)远汉:天河。
(8)漠漠:密布。
(9)鹊桥:神话中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于鹊桥,喻恋人相会之处。
创作背景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苏轼在凤翔签判的官任上。苏轼妻王弗曾经以有乐女弹琵琶,银塘内跃出方响一片,物类相感如此,这一故事劝谏苏轼常慎于行事和结交朋友,苏轼作《浣溪沙·方响》该词以赞叹此故事。
文学赏析
上片,以衬托之笔,写乐女们敲击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方响演奏《凉州》曲的过程。「花满银塘水漫流」,点明演奏情景。「花满」喻乐声如花朵遍地开放:「水漫流」喻乐声如清泉漫流。方响击时需要着水于其中以调音,故有「花满」、「水漫」的效果,这是东坡惯用的通感技法。由乐声、花满、水漫流,即是由听觉、视角、视角的挪移,给人以愉悦的美感。「犀槌玉板奏《凉州》」,点明方响是由「犀槌」和「玉板」演奏出《凉州》曲。「犀槌」与「玉板」,说明了乐器的贵重。《凉州》曲,说明了乐曲的广泛。「顺风环佩过秦楼」,进一步渲染方响击打的效果。「顺风」说明了乐女的步伐很快,「环佩」说明了乐女的浓妆打扮,「过秦楼」说明乐曲随乐女来到了理想的歌楼。整个上片,着力渲染方响进入了大雅之堂,赢得了美好的效果。
下片,以带有神话色彩的笔墨,写方响超常的艺术力量。「远汉碧云轻漠漠」,写方响声穿透了「远汉」、「碧云」的艺术效果,即感动天地。「今宵人在鹊桥头」,写方响音成为传媒,成全「鹊桥」聚会的恋人,即感动神明。「一声敲彻绛河秋」,写方响的音响彻「绛河」的秋天,即感动时节。
《浣溪沙·方响》全词,记述了从地下发掘出来而由乐女演奏的方响及其效果的全过程。运用衬托、用典与想象之笔,极力渲染了方响作为国宝的超常艺术力量。东坡让其重见天日,重现灵光,重传原音,重显价值,表明了东坡对中华文物的珍惜之情很深。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齐豫生,夏于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第·18辑·宋词.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115
-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