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还寻草市宅

红颜辞巩洛,白首入轘辕。

乘春行故里,徐步采芳荪。

径毁悲求仲,林残忆巨源。

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

花落空难遍,莺啼静易諠。

无人访语默,何处叙寒温。

百年独如此,伤心岂复论。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南还寻草市宅》是南北朝江总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写诗人回到河南故乡所见到故居的景色和独处时的感概。该诗作者通过故里旧宅的变化,表现自己凄凉落寞的心境,并隐隐透露出对世事变迁、改朝换代的无限感慨。此诗虽未把个人身世之叹与社会的变迁结合起来,气局狭小,缺乏历史的深度。但作者抒发的感情是真诚的。诗句工整雕琢。并不艰涩;描写细腻精巧。尚未流于纤丽浮靡。与作者的宫廷诗风格不同。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红颜辞巩洛,白首入轘辕(1)

血气正壮时我离开巩洛,白发苍苍转回轘辕。

乘春行故里,徐步采芳(2)

恰是春天来到故乡,漫步采集着芬芳香荃。

径毁悲求仲(3)(4)残忆巨源(5)

小路毁坏我为求仲悲伤,竹林残破想起那贤人巨源。

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

看到桐树依然能辨出那口井,见到柳树还能认出那扇门。

花落空难遍,莺啼静易諠。

花落空处百草茂盛,莺叫使幽静变得格外声喧。

无人访语默,何处叙寒温。

只有我默默一人来访,哪里有人与我共叙温寒。

百年独如此,伤心岂复论。

我年年都是这样孤独,还有什么伤心可言。

注释

(1)轘辕:山名,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南,巩县西南,登封县西北。“巩洛”、“轘辕”等地名当是借指南朝郊畿之地。

(2)荪:香草。

(3)求仲:人名。汉代蒋诩在舍前竹下天三径,惟求仲和羊仲和他共游。

(4)林:指竹林。

(5)巨源:晋人山涛的表字。山涛是竹林七贤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者是入隋后南归之作。据《陈书·江总等传》记载,建邺陷落后,江总“避难崎岖,累年至会稽”。大约就在这累年的蓬转流徙中,江总曾经返过故里,这首诗就是写这次返故里的见闻。

文学赏析

“红颜辞巩洛,白首人轘辕。”当年诗人“红颜”辞家,壮志凌云,如今辗转漂泊,白首回归,久宦之苦,不言自明。“巩洛”、“轘辕”为互文,皆指诗人家乡而言。

中间十句,总写“侯景之乱”后回乡之见闻。作者是在一个春意浓烈、芳菲怒吐的美好季节久游回归的。照常理,该是满怀欣喜欢悦的归情。但一个“悲”字,却急转直下,把人引到一个凄凉惨怛的氛围之中。经过战乱的破坏,家乡的面貌全非:昔日熟悉的旧径已经毁坏,故林残败凋零,只有井台的孤桐尚存,让人觉得当年的水井似乎还依稀可辨;门前垂柳未残,似乎还可以让人判断出当年户门方位。所有这些描写,都紧扣诗题中的一个“寻”字生发开来。这里作者似乎是在正面写今,但又暗藏着写昔,抚今追昔,慨然之情油然而生。接着作者由物及人,引出对历史上两个人物“求仲”、“巨源”的悲忆。在众多历史人物中,作者为什么只提起这两位。恐怕是他们的出世入世的思想正同作者乱世求归的思想相一致,感情相共鸣,方引出作者对他们的悲忆来。

“花落空难遍,莺啼静欲喧。无人访语默,何处叙寒温”四句,着重在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烘托。 “花落”同花开一样,既无人赏,亦无人悲,经过战乱之后,十室九空,当年离家时的故朋旧友,已各东西。只有黄莺的悲啼,在空旷阒寂的环境中,更显凄厉喧响,令人不堪。饱经宦海沧桑的作者,好不容易辗转奔波回归故里,满以为可以骨肉邻里相聚,话旧追昔,但事与愿违。昔日故人已无处可觅,满腹心思无处诉说,更没有人叙寒问温。眼前看到的只有纷飞的落花,悲厉的莺啼,此情此景,令人愁绪倍增。

尾联“百年独如此,伤心岂复论”是抒发作者感慨之情。“侯景之乱”使南朝人民和江总家乡都蒙受巨大灾难。据《南史·侯景传》载,当时中原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诗中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兵燹战火劫后的时代。

江总的诗,多应制之作。尤其入陈之后,日与后主游宴后庭,与诸文士共为艳诗,极为昏乱,有“狎客”之号,诗的声名不好。但就这首诗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而言,则是超出了他狭隘的思想境地。

作者简介

江总

江总

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

江总(518—590),字总持,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他在梁、陈、隋三朝都做过大官,实际上是一个宫廷文人,号称“狎客”,以写艳诗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