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龙潭夜坐》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2)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草露不辞芒屦(3)湿,松风偏与葛衣(4)轻。

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5)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注释

(1)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2)幽人:幽隐之人。

(3)芒屦:草鞋。

(4)葛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5)猗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创作背景

《龙潭夜坐》此诗为正德九年(1514)春作者于滁州任上所作,时年四十三岁。作者在正德八年(1513)被任为南京太仆寺少卿,因督理马政至滁州,公务之余,时与师友游览当地名胜琅琊山、龙潭等处,并和学生随处讨论学问,相互启发,心情十分愉快。

文学赏析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解其安邦定国要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满声。”首联写“花香”、“满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满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满声”自然格外清晰,解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的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的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的当空,诗人踏着的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的夜的孤寂空廓,解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要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解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要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解正当他面对要江,想要发泄不满时,要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龙潭夜坐》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王守仁

王守仁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其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参考资料

  • [1]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131
  • [2]金性尧.《明诗三百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7
  • [3]李克和.《历代名诗一万首·第三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292
  • [4]张清河.《王阳明诗歌选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