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斗鸡诗》是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刘桢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把鸡的距、眼、尾、翅的描写,同其立、踏、扑、跳的动作结合起来,既写出了鸡的雄风,又暗示了争斗场面的激烈。借物寓志,托物抒情,表达诗人欲立功建业的雄心壮志。全诗气势振荡,声咏强劲。
译文注释
译文
丹鸡(1)被(2)华采(3),双距(4)如锋芒。
大红公鸡披着华彩毛羽,一双趾爪光如锋刃剑芒。
愿一扬(5)炎威(6),会战此中唐(7)。
只见它们一展炎威雄风,会战在大门至厅堂的路上。
利爪探玉除(8),瞋目(9)含火光。
看它尖利的长爪踏踩着玉阶,发怒的双眼燃烧起凶猛的火光。
长翘(10)惊风起,劲翮(11)正敷张(12)。
长长的尾翅搅起阵阵惊风,有力的双翅正铺展伸张。
轻举奋勾喙(13),电击(14)复还翔。
轻捷地奋起尖嘴利爪,时而闪电般进击,时而腾跃飞翔。
注释
(1)丹鸡:占俗盟誓和祭祀所用的赤毛雄鸡。丹,红色。
(2)被:通“披”。
(3)华采:华丽的彩衣。釆,同“彩”。
(4)距:鸡爪,也专指鸡足后突出如距的尖骨,争斗时用以刺对方。古代,斗鸡的爪子都套有金属外套,而且特意磨过,很锋利。
(5)扬:抖。
(6)炎威:雄威、威风。
(7)中唐:大门至厅堂之间的路。
(8)玉除:玉阶,用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或用作石阶的美称。除,台阶。
(9)瞋目:睁大眼睛、瞪着眼睛。
(10)长翘:长尾、长长的尾巴。翘,尾毛。
(11)劲翮:矫健的翅膀。劲,强劲有力。翮,本指羽茎,此指翅膀。
(12)敷张:铺展、展开,此谓奋力展开。
(13)勾喙:尖嘴,像钩子一样的嘴。勾,弯曲。喙,嘴,特指鸟兽的嘴,这里指斗鸡的嘴。
(14)电击:像闪电一样快。
创作背景
《斗鸡诗》该诗当作于建安十四年(209年)之后,当时曹丕、曹植兄弟与陈琳、王粲、徐干、刘桢、应玚等人于邺中宴游,彼此诗赋唱和,诸人多有同题之作。宫廷游宴中常有的一种游戏就是斗鸡。曹植、应玚等都有《斗鸡诗》。作者也应当是于此时在魏宫中观看了斗鸡之后,才有此作。
文学赏析
诗一开篇,作者便运用生花妙笔,极力渲染鸡的风姿,显得异常的神气:“丹鸡披华采,双距如锋芒。”雄鸡本来就以色彩绚丽著称,而这只斗鸡更是不同凡响:它火红如丹,羽毛华美,仿佛披上了五光十色的彩衣;那一双尖爪,锐利无比,宛如刀锋箭芒。如此的雄姿,如此的气势,真是先声夺人,定能取胜。
接下来的两句,视鸡为人,点出此鸡参加争斗的原因:“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这次游戏是主人闲极无聊,为了与众宾客取乐,才驱使鸡争斗的。而诗人则发挥想像,独出心裁,代鸡言志,说自己所以出斗,是为了一展雄姿,扬威中唐,以示不可战胜的实力。这样,变被动为主动,视无情为有情,极有韵致。
接着,再回到斗鸡的形象上来,描摩临战前的气势:“利爪探玉除,嗔目含火光。”鸡也和人一样,既然参加争斗,想战胜对方是必然的。为此,它研究敌手,做到有备无患。这里的“探”字,写出了斗鸡斟察地形、窥视时机的心态。“嗔目”二字更见生动形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表现了即将开战的紧张气氛。加上“含火光”三字的配合,这一触即发之势,引人入胜,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四句,描写争斗时的情景。经过一番“嗔目”的蓄势,战斗突然展开了:“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斗鸡腾起,那长长尾巴带来一股强风,令人惊心动魄;矫健的翅膀,也随之张开,上下翻动,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写得相当逼真,千载如见。攻击既已展开,诗人自然不能停留于此,所以他又继续写道: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两鸡相斗,无所不用其极,利爪攻击自然不可忽视,但勾喙施展更为重要,它可以啄得对方羽毛飞扬,冠血四溅,乃至遍体鳞伤。“电击”,状写斗鸡进攻之凌厉、迅疾,像电闪一样快捷。“复还翔”,描述斗而又分,分而又斗,奔腾跳跃,上下翻飞,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决出胜负。据应玚《斗鸡诗》记载,这次斗鸡时间很长,所谓“芥羽张金钜,连战何纷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未分”。因此刘桢以“电击还复翔”结束全诗,不言胜负,给人留下想像空间,余韵无穷。
《斗鸡诗》此诗用绝大部分篇幅刻画丹鸡的形象与气势,与专门叙述情节、描写场面有所不同,故此篇既可视为娱乐诗,亦可视为咏物诗,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邓魁英,袁本良主编.《古诗精华》.巴蜀书社.2000.04.第312页
- [2]孙士英,沈彦编著.《酉鸡起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01.第76页
- [3]黄益庸,衣殿臣编著.《历代咏物诗 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第21-23页
- [4]萧涤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149页
- [5]马美信,贺圣遂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06.第69页
- [6]林家骊校注.《建安文学全书 阮瑀应玚刘桢合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