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江南故人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寄江南故人》是宋末元初诗人家铉翁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作于南宋灭亡后,分两个层次。前两句是写宋未亡前,诗人客居临安,每当听到杜鹃啼鸣,便想起了家乡。后两句写宋亡后的,自己被俘到了燕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1)钱塘(2)住,闻(3)(4)乡。

我曾经住在钱塘,每当听到杜鹃凄切地啼叫,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念远在四川的家乡。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如今我被羁押在燕京,不知道今晚梦中,是回到四川,还是回到钱塘?

注释

(1)向:在。

(2)钱塘:即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南宋都城。

(3)鹃:杜鹃。

(4)蜀:四川。家铉翁是四川眉山人。

创作背景

家铉翁是眉州人,长期在南宋朝廷做官,亡国时已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因不署招降檄文而招怨元军,随吴坚使元被扣留,但拒不出仕,始终眷念故国,所以元人修的《宋史》也说他“义不二君,辞无诡对”。这首《寄江南故人》,就是羁留燕京时所作。

文学赏析

《寄江南故人》这首小诗作于南宋灭亡后,分两个层次,成今昔对比。前两句是写宋未亡前,因为北方领土先后被金元所占,宋偏安临安,所以家铉翁住在临安,每当听到杜鹃啼鸣,便想起了家乡。家铉翁是四川人,闻鹃事切合自己,用的是四川典故:相传古代蜀主望帝失国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鸣声悲哀,常啼至口角流血而止。古人常以杜鹃啼血典来寄托家国灭亡之痛。而杜鹃的叫声又如同“不如归去”,家铉翁“闻鹃忆蜀乡”,既是对国土沦陷表示愤慨,又寄托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归的沉重悲哀。后两句写眼前,南宋已经灭亡,自己被俘到了燕京,这时候恢复失土已成画饼,不要说北方,就是南方,包括以前所住的南宋都城临安,也都成了异族统治的天下了。由此,家铉翁无限怅惘地问:今天晚上做梦,是梦蜀地还是梦临安呢?言下之意,两地分别代表家与国,都是那么地使他思恋感伤。

前后二层,后层是前层的延续,前层是为后层预做地步,这就是论诗者所谓的加一倍写法。诗在谋篇手法上显然是参考了贾岛的《渡桑干》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但贾岛诗只是抒发久客远游的思乡之情,家铉翁诗却表现亡国之恨,更加催人泪下。通过递进,前面本来是很突出的思乡之情,忽然又加入了新的内容,更显得沉痛。家铉翁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感慨兴亡盛衰的诗中很普遍,典型的可举虞集的《挽文丞相》诗,末联说:“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用晋过江诸人新亭洒泪叹中原沦丧的典故,说那时还有半壁江山,如今连一点残山剩水也没有了。这与家铉翁梦四川、梦钱塘同一机杼。

作者简介

家铉翁

家铉翁

南宋末年大臣

家铉翁(约1213—1297),号则堂,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以荫补官,累官知常州,迁浙东提点刑狱,入为大理少卿。咸淳八年(1272年),权知绍兴府、浙东安抚提举司事。德祐初,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迁户部侍郎,权侍右侍郎,兼枢密都承旨。二年(1276年),赐进士出身,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次近郊,丞相贾馀庆、吴坚檄天下守令以城降,铉翁独不署。奉使元营,留馆中。宋亡,守志不仕。元成宗即位(1294年),放还,赐号处士,时年八十二,后数年以寿终。《宋史》有传。有《则堂集》六卷,

参考资料

  • [1]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424页